2006,新的年岁,新的发展。
“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工业强区”,发展的号角响彻了仁和大地,也送来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一直奋力发展的仁和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区战略的意见》,指引仁和工业航母逐波踏浪,扬帆竞发,1727平方公里的仁和大地萌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数据彰显成就——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在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仁和区现场参观点上,仁和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感动着人们:工业增加值“八五”期间2.6亿元,“九五”期间4.3亿元,“十五”期间16.1亿元,“十一五”期间将达到65亿元。数据增长的弧线波峰显现着仁和工业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辉煌历程。 仁和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改革开放以来,仁和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区委、区政府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发展前景,确定了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相继引进并建成了圣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恒鼎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外来企业,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同时,根据区内企业发展实际,改制盘活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全区逐步形成了煤化工、建材、冶金、制造业、轻工业、酿酒业、农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产并重发展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煤炭产业支撑了仁和经济“半壁江山”。仁和区煤炭资源丰富,“九五”期末“十五”期初,仁和区抓住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这一机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提出了“红、绿、黑、白、高”工业调整战略,特别是围绕“黑”文章做大做强煤炭产业,重点支持圣达、恒鼎等外来企业的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深度开发煤化工系列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在煤炭深加工上做文章,同时进一步强化煤炭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延长产业链条,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整治,规范煤炭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使煤炭产业支撑了仁和经济的“半壁江山”。 “稳煤兴工调结构”,着力打造工业经济新高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煤炭管理宏观政策的实施,仁和区委、区政府重新认识工业经济发展问题,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借鉴外地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全区资源禀赋实际,提出了“稳煤兴工调结构”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稳煤”即稳步发展煤炭产业,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兴工”,即全力发展工业,做大骨干企业,增强规模支撑力,“调结构”,即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煤工业。这一思路的提出为仁和区工业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发展新天地。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47.5亿元,为2000年工业总产值11.2亿元的4.24倍,年均增长33.5%;年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78户,其中纳入市政府考核的重点工业企业达26户,全区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改观。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使仁和区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本级财政收入达到1.7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37.2%;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30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9元,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仁和区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力迈进,工业经济已经成为仁和区经济的强大支柱,仁和人民发展工业的激情热烈高昂。 机遇挑战并存——乘势发展的冷静思考 认清形势是实现跨越的基础,把握机遇是促进发展的关键。 是机遇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机遇?在发展工业经济时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乘胜而进,乘势而上,把握发展先机。当前我区工业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挑战和机遇:就机遇而言,仁和区工业经济发展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机遇:一是“工业强省、工业强市”的机遇。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各地抓经济、促发展的新一轮发展高潮不断高涨,省委、省政府及时地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并于4月召开了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把今年作为全市的“项目推动年”,全市工业强市工作会,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仁和发展工业符合发展趋势;二是发展空间的机遇。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仁和区按照“稳煤兴工调整结构”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型的、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为加速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投资创业环境改善的机遇。随着我区知名度的提升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尤其是“一区多园”的工业发展布局,使工业项目集中区优势发挥将更加凸显,使区内外有识之士投资仁和的热情日益高涨;四是全区干部队伍齐心抓发展的机遇,当前仁和区已拥有了一支懂经济、会管理,敢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他们将成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实现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五是全区广大干部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的机遇,通过发展事实证明,思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愿望在全区上下已经形成共识。 在认识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冷静思考,客观认识到推动仁和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挑战一,来自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计划经济的色彩依然存在,用市场经济规律统筹协调指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引领市场、敢做敢为、敢冒敢闯、敢为人先的创业勇气和胆略不足。挑战二,来自仁和区工业经济结构整体单一。“十五”期间,“煤经济”成了仁和区工业经济的代名词,“十一五”期间,按国家矿整等相关政策要求,全区煤产业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面临挑战。挑战三,来自于兄弟区县强劲的发展势头。兄弟区县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迫使我们必须要树立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挑战四,来自于仁和区制定的目标。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既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支持,更需要全区各级干部群众的开拓进取、奋力拼搏。 只要我们抢抓大好机遇,树立必胜信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变优势为能力,变压力为动力,变资源为资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促进仁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工业强区”战略——历史发展的必然之举 工业兴则仁和兴,工业强则仁和强。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工业经济已成为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省、工业强市战略的历史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突出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区战略。 已执发展机遇,更谋宏图良策。仁和区立足于“十五”发展成果,规划长远,确立的工业强区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到2010年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到2010年,达到65亿元。突出工业在GDP增长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工业强有力的支撑,到2010年全区GDP达到100亿元,力争提前两年实现目标。 目标就是动力,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希望。 应和时代之劲唱,融入发展之狂澜。乘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东风,仁和区委、区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五”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紧紧围绕“稳煤兴工调结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为途径,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经济体系,创造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工业真正成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稳煤兴工调结构”为重点,增大工业经济总量 实施“稳煤兴工调结构”战略,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狠抓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做大骨干企业,增强规模支撑力。充分发挥煤炭、机焦、钢铁、轻工业等特色比较优势,做大骨干企业。通过龙头带动、规划引导、科技创新、项目投入等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企业集群、区域化产业基地、专业化行业龙头。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全面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稳定原煤开采总量,以节约式开采和循环利用延长煤炭产业周期。积极引导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煤气洗氯、洗苯、制甲醇等产品。加快非煤工业发展,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借助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积极组织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依托大企业,实现大发展。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思维,围绕攀钢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攀钢市场。紧紧抓住攀钢主辅分离契机,找准结合点,实现对接。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钢铁制品业发展,引入钢铁、金属特种加工、电子等企业落户仁和,实现仁和工业经济大发展。 以煤炭资源再利用、再循环为目标,延长煤化工产业链。以实施大项目、建设项目区、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发展非煤工业,力争到2010年煤炭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 以加快项目区建设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办法和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项目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打造生态工业项目区为载体,使产业集中布局,形成企业集群。联合大企业,促进大发展。认真做好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服务工作。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招商,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潜力,力争到2010年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90%以上。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工业自主创新体系,迅速提升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大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配套技术的开发力度。构筑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集中力量在钒钛产业、非高炉炼铁等重点发展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加快成果转化,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变。 坚持规模总量扩张与产业优化升级并重。实现工业强区,必须在规模总量和产业层次上下功夫。规模总量增大是基础,产业层次必须提高。我区“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末GDP要力争达到100亿元的目标,要服务好恒鼎三期、白云铸造、五氧化二钒、甲醇、东泰、海绵钛、得胜家具、防盗门、小五金、亚太控股、攀钢企业总公司等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项目,完善各项管理和服务机制,实行重大项目专责负责制。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重。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行、相辅相成。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但光有工业没有城市,工业也不能快速发展,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因此,在加快工业发展过程中,注意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协调好工业发展布局和城市发展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尽快使仁和区成为交易成本低、商业机会多、市场秩序好的城区,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多元化与集群化并重。发展工业,要不断延伸资源的利用,发展攀枝花的资源能够支撑的产业,如冶金、钒钛、五金、光热、水能等,多在加工深度上下功夫,在为主业服务上下功夫。围绕为攀钢等国有大企业服务做文章,通过对大企业的服务来增强竞争力,实现“双赢”。同时,要注重集群化发展,产业发展上有集群效应。 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工业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是我们的生命力所在,对资源的开发的同时要保护好资源,在资源保护上下功夫。发展深加工、搞小五金制作和发展循环经济。 以促进跨越式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重点,营造工业发展环境 实现新目标,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观念,努力构建工业工作新格局,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新跨越。当前,要立足于发展实际,牢固树立自主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和谐。通过解放思想,抢占先机,以新的发展理念推进仁和工业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