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雨后的攀枝花干净清爽,空气格外清新。
据监测,1—4月,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2.1%。如今,我市不仅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而且正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这一切似乎让人难以相信,一年前,这里还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知耻而后勇 “十五”期间,我市GDP快速增长,而全市空气质量却逐年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1年的53%下降到2004年的16%,与国家要求的80%达标率相距甚远。厂矿集中的西区,空气污染指数一度达到500,竟超过仪器监测承受限度。 住在西区格里坪片区的居民反响尤为强烈。因扬尘较大,白天窗门紧闭,不能穿白衬衣,晚上不能出门。“还西区一片蓝天。”2005年1月,在我市召开的人代会上,西区代表团要求治理污染的呼声最大。 “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人民的生活质量却降下来了。”市委、市政府领导感到很痛心。 在2005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4年度环境质量公报中,攀枝花被列入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之一。结果公布后,全市上下深感震惊。为尽快摘掉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提出“新账不欠,老账要还”的治污思路,一年摘掉污染帽,三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据我市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大气中污染物60%以上来自攀钢。 “该关闭的关闭,该整改的整改,该投入的投入。”市委、市政府对污染企业明确表态,重点企业重点治理。 攀钢在环保问题上积极与地方配合。他们专门腾出土地,新建环保设施完善的转炉、高炉、焦炉等,治理出焦、炼铁等污染较严重的项目;新项目建成,旧项目立即停产改造。去年共投入治理资金6亿元,对新钢钒公司炼铁厂3台烧结机烟尘、3号高炉烟尘、新3号高炉出铁场、矿槽、炉顶除尘等18个项目进行治理。 去年,全市先后共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7.92亿元,这是“十五”期间工业污染治理资金的总和。除重点治理省政府下达的6家项目外,对180个工业企业分别实施关闭、停产治理、限期治理。从去年起,弄弄坪等大气污染严重的片区不再批准有污染的项目;保护区、城镇居民区等不得新建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国家、省、市限制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为此,一投资数十亿元的冶炼项目在我市搁浅。 环境污染得到控制 去年2月,市里出台政策严格控制道路运输煤灰、石灰等脱落扬撒,对我市道路运输易脱落扬撒物资污染进行专项整治。 西区格里坪居民黄利明家紧靠公路,他说,以前一开窗户,很快桌上就会蒙上一层灰,平时连窗户都不敢轻易开。现在情况好多了,驶过公路的货车全部封盖了五颜六色的塑料布。据环保部门提供的检测数据,通过整改,西区空气污染指数已降到200左右。 年初,市环保部门在公路沿线设立流动检查点,对汽车尾气进行流动抽查。全年共抽检车辆14440台,年检车辆15883台,治理尾气超标车辆6500台,处罚车辆4024台次,共处罚金80余万元,通过主城区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7.3%。 2005年9月,在水泥涨价,市场俏销的大环境下,省政府要求市大地水泥公司的两条湿法生产线限期治理。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治理需要近4个月,企业将减产7万吨左右,销售收入减少2000余万元。然而环保是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虽然限期治理会使公司短期利益受损,但公司绝对支持治污,短期经济利益绝对要让步于长远的环境发展。年底该公司就完成了整治,目前已通过验收达到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去年,我市对攀钢集团公司、四川金沙水泥有限公司、仁和水泥厂、米易糖业等6家重点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市区两级政府下达关闭、停产治理、限期治理项目180个。关闭淘汰了十九冶电石厂、花山水泥厂等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重点治理了焦化、水泥等19家污染排放大户;密封改造了15家洗煤厂堆场、规范整治了30家堆煤场;关闭30家非法矿山、38家小选厂、8家小冶炼厂。通过全面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2005年共削减烟粉尘10000吨,二氧化硫186吨,氨氮1000吨,工业固体排放物50万吨。 治污带来了明显效果。“一年前,西区170平方米的住房,装修带家电,卖8万元都没人感兴趣,现在同条件住房已升至12万元左右了。”市民解某感慨地说。 2005年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53.9%,与2004年相比提高37.9个百分点。今年1—4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1%,其中炳草岗、弄弄坪、河门口、仁和空气质量的优良率分别达到78.6%、80.4%、28.6%、91.1%。我市成功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