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近日公布的“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住房建设继续较快发展,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升至26.11平方米,住宅私有率更是高达81.62%。
如果单看报道,会让人觉得中国人确实已经迈入小康社会,之前人们所关注的“买房难”现象只不过是个伪问题。报道以“美国住宅私有率为68%、英国为67%”为对比,似乎要证明中国住宅私有率之高,才是导致房价飞涨的肇始之因。然而,“人均住宅面积26.11平方米”与“住宅私有率高达81.62%”两组数据并不证明“全民有房”,也无法成为维护“高房价有理”的充分论据。 公报数据显示,至2005年底,我国住宅建筑面积107.69亿平方米,占房屋建筑面积的比重为65.46%。这成为推算出“人均住宅面积26.11平方米”的主要数据来源。然而,“人均”往往是一个很能迷惑人的表象,因为在平均值下,所有的“最高值”与“最低值”都被“四舍五入”了。如果按照上述数据推论,中国房地产市场早已成为一个“买方市场”,大多数人已经拥有了住房,新售商品房将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可事实正好相反,各大城市、包括许多二线城市更像个“卖方市场”,出现商品房被一抢而空的火热景象。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四成高收入者拥有两套以上住房”,恰恰映射出六成中低收入者中的住宅私有率要打一个大的折扣,也更凸显出“人均住宅面积26.11平方米”的美妙数字,掩盖了目前商品房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豪宅、别墅盛行,投机风潮高涨的今天,大量所谓“私有住宅”不过是投机商品,随时可能被转卖,继续成为下一个推动房价高涨的筹码。 究竟是国人购买商品房的“贪婪”欲望推动了房价,还是由于缺乏足够社会保障和投资渠道,迫使民众只能选择“买房保值”,也是一个必须厘清的事实。商品房市场有“买涨不买跌”的说法,可这几年房价从来就没有跌过,反而以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态势一路狂奔。由此,引发了购房者的“群体性恐慌”,再不买,明天就得付出更高的代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透露,今年前5个月经济适用房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仅为2.6%,比去年同期下降0.5%。可见,不是购房者不想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购买价位适当的住房,而是房产商和地方政府根本就不供应此类房子。 “全民有房”幻景下的“买房难”现实是如此鲜明,任何一个不是生活在理论真空中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当然,某些总是试图以某种“过滤性数据”来维护其利益立场的职能部门和专家除外。 专家呼吁:我国亟待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据新华社电 参加“2006(博鳌)房地产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呼吁:我国亟待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易宪容说,在新加坡,90%的住房都是由政府以廉租房的形式初步解决的,从而使新加坡得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根本保证;在日本,80%的住宅为普通居民集合住宅,剩余20%才允许私营集团开发商品住宅。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张元端认为,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适用房一定是供不应求的。而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关键在于住房保障体系。张元端说:“住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富人的住房问题解决了,穷人的住房问题暴露出来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解决了,新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又会诞生。因此,要调整这一社会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建立住房保障体系。” 易宪容称,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并不是说让所有的中低收入家庭都进入住房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政府通过调控,确保那些贫困家庭进入住房保障体系,其余的低收入家庭住房依然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通过税收、货币化补助、信贷的方式使房地产市场能提供比较低价的产品。 (王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