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奖贩子”的伎俩:冒名就冒“联合国”

2006-07-11 09:10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建设部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国内外的非政府组织(个人)假借联合国名义组织了名目繁多的奖项申报和推介活动,主要目的是谋取经济利益。有人通过传真、电话、信函、邮件等方式发出了组织有关评奖推介活动的邀请函,并提出有偿要求。这些行为与联合国及其人居署、建设部没有任何关系。

  各行各业适当地评一些奖,能够起到鼓励先进、激励众人的积极作用。但是,评奖不宜太多,尤不可过滥。倘满地都是“金银铜奖”,漫天都是特大“荣誉”泡沫,除了陡增清洁工处理垃圾的工作负担外,实在说不出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建设事业和精神文明会具有什么特别的促进意义。

  众所周知,如今的许多“评奖”都成了地地道道的商业活动,组织者之所以热衷操办,是因其往往能够为自己的腰包揽得丰厚的财源。为了吸引人们参与“评奖”——其实是花钱买奖,“奖贩子”们挖空心思地打起各种“官办”的旗号。人们一般多以为天下最大的官方机构便是联合国了,聪明的骗子们当然乐于纷纷打起“联合国”的招牌,肆无忌惮地干起卖奖掠钱的营生来。于是,主评单位的由头越来越大,“参评费”之类的价码也越开越高。然而此类生意似乎并不因牌假价高而萧条,依然在天南海北红火得很。究其缘由,最妙之处无非是:集体“荣誉”自然概由公款买单,而买来的奖项却能成为有权决定公家破费事宜的当家人的“政绩”筹码,为其日后的青云之路预作铺垫;甚至许多个人奖项,也尽可以变换名目让公款充作“参评费”。皆大欢喜的结局是,买奖者落得个遍体辉煌,卖奖者捞得个钱包涨破,亏了的仅仅是公家的金库。

  做假敢做天大假,冒名就冒联合国。这年头,笃信“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处世哲学的人渐渐多起来了。但是,造假也好,冒名也罢,企图凭此伎俩而成大事者,恐怕最终还是难逃惩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