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健康教育是让儿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学习并遵从相应的性别角色规范,即让儿童知道并确立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学习并适应社会对不同的性别角色的不同期望和要求。
下面是3个关于儿童性别健康教育的案例。 案例一 小A,某小学女生,品学兼优。但让老师疑惑的是,小A的穿着永远中性化:剪小子头,从不穿艳丽衣服,甚至不穿裙子。小A的玩伴以女同学为主,好朋友中没有男生。 应该说,小A有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经了解,她并没有性别的自卑。至于她更倾向中性服装,倒不是她受某些超女的影响,而是她父母常把她表哥不能穿的衣服让她穿。这样一来,小A在服装审美上出现偏差。 案例二 小B,某小学女生,新到小B班级上课的老师往往弄不清楚小B的性别。小B厌恶做一个女生,她认为女生小气,轻轻碰她们就会哭,而男生豪气。小B的玩伴主要是男同学,她不和女生玩。 显然小B的性别意识发生了错位。老师在家访中,了解到小B的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小B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一直把小B当男孩来带。 案例三 某老师在要求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时,请男生充当高大威猛的角色,读出相应的霸气;请女生充当柔弱娇羞的角色,读出相应的娇柔。 该老师这样处理,是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了性别健康教育。当然男孩除了“霸气”,还要有绅士气;女孩除了柔弱,还要学会坚强。 长期以来,我们对儿童性别健康教育有个误区,那就是以为儿童对性别差异的理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明了,不需要外界引导。其实,我们总在有意或无意地暗示孩子注意他(她)的性别。比如,男孩子摔跤了,我们会提醒他:“男子汉啦,不要哭,自己爬起来!”男孩和女孩在一起玩的时候,我们会提醒男孩注意保护女孩…… 如果在孩子不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我们又没有及时告诉或提醒他(她)时,就会对孩子造成性别混乱或错误诱导。 上述案例中的小B就是一个儿童性别健康教育失败的典型。不过小B年龄尚小,在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下,对她进行及时有效的性别健康教育是可行的。 比如,首先让她消除对自己性别的自卑,历史上和她身边都有供她学习的成功女性的例子;其次,让她明白男性也有缺点和不足,消除她对男性的盲目崇拜;接着请她身边较成功的女性主动接近她、帮助她…… 儿童性别健康教育作为儿童心理健康的一方面,应该及早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早日培养孩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信心和去适应相应的角色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