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区积极探索实践,整合社区资源,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四川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
“共建”聚合力 建设好社区,首要任务是抓好“共建”,凝聚合力。东区做到了“三个共建”。 强化行政引导,抓好政社共建。东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不断向社区倾斜。社区办公楼面积基本达到了100平方米以上,改变了过去的“马路居委会”、“挎包居委会”状况。同时,每年还为每个社区拨付办公经费2万元,推动社区各项工作蓬勃开展。 争取企业支持,抓好企社共建。东区把社区建设作为地企协作、为大企业服务的一件重要实事,加强与攀钢、十九冶等辖区大企业的联系,调动其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同时大企业也为社区文体、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支持。 整合社会资源,抓好群社共建。东区通过建立社区民情室、设立民情信箱、开通民情热线等,畅通了居民反映问题和出谋划策的渠道。建立群众经常性参与机制,建立社区治安巡逻、保洁等志愿者队伍900余支。积极协调辖区单位图书馆、健身室、活动室等向社区居民开放,促进单位资源向社区资源的转变。 “五心工程”诚为民 一心一意为居民着想,一心一意为居民服务,东区的“五心工程”处处体现了执政为民理念。 “核心工程”推进社区党建。东区落实了每年20万元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按照每年每个党员不少于100元的标准划拨社区党建经费,在有100名以上党员的社区设立了专职党务干部。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会”、社区业余党校等特色组织,开展“党徽在闪光”、“党员会客厅”等特色党建活动,以党建带动社区建设。 “净心工程”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东区在一些社区建立了图书阅览室、科普中心。每年举办全区性的社区文化艺术节,组织读书会、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引导居民“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 “连心工程”推进社区服务。东区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娱、健”,兴建了10个社区服务中心,2所老年公寓,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9个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广泛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一些社区还开通了服务热线,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10分钟生活圈。 “暖心工程”推进社区保障。东区每年兑现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达3000多万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22个爱心互助超市,61个社区劳动保障站,组织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社区保安、保洁等公益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500人次。 “安心工程”推进人居环境建设。东区把治安环境和小区环境作为实施“安心工程”的重要内容,设立了61个社区警务室,制定了社区治安防控方案,加强社区内特别是居民上班时间段和夜间的巡逻。今年上半年可防性案件与2005年同比下降40.3%,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文化建设增素养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东区坚持以文化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东区筹建了艺术团,通过科技、文化、卫生、教育“四进社区”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形式,将学习、创作的成果为辖区群众演出,带动社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该艺术团有队员30人,每年平均演出在35场以上。同时每个社区都成立了合唱、秧歌、腰鼓等活动队伍,仅2005年,社区文化队就集中举办各种活动917次。一些节目获得了国家、省级奖项,群众创作的歌曲《钢铁铸成的攀枝花》荣获“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 建设小广场,满足市民健身娱乐需要。由于该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和国有大企业用地红线范围内,用地十分紧张。该区拓展小社区广场建设思路,通过政府自建、地企共建和社会投资兴建等多种形式,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拥有了1个小广场,个别社区还有2—3个,最小的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如弄弄坪广场在3000平方米以上。 创新促发展 东区在社区建设中立足实际,不断创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社区工作合力创新。东区在全市率先实行派出所所长担任街道、镇副职领导,社区民警担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加强了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警务等工作的协调配合,形成新的工作合力。与攀钢加强协作,各派2名干部交叉挂职锻炼,增强了地企共建合力。东区还选派了10名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增强了齐抓共管社区工作的合力。 社区建设目标创新。为推动社区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东区在社区建设目标上进行了创新,提出打造精品社区、绿色社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新目标,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