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大学生遭遇就业“软障碍”

2007-01-10 08:31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1月6日,我市今年的首场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吸引了大批的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当天,记者在攀西人才交流中心大厅看到,招聘单位、求职者将大厅挤得满满当当,10点左右达到高峰,熙熙攘攘,场面十分火爆。

  记者在现场看到,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明确要求,求职者得有1—3年的工作经验,不少单位还要求这种“经验”必须和应聘岗位对口。

  记者发现,应聘大学生普遍抱怨“就业难”,而用人单位却在慨叹“人才难求”。那么,大学生就业的障碍究竟在哪里?

  工作经验成就业软肋

  当天,攀枝花学院大四学生田生英和她两个同学早早来到招聘会现场,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然而,转了几圈,向几家用人单位填了登记表,她们感觉自己的就业愿望非常渺茫。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学习时很注意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然而,用人单位却以‘没有工作经验’将我拒之门外。”田生英讲述着她求职碰壁的遭遇,“我已是第三次前来赶场,刚才又递出去了三份表,不知有没有结果?”

  她不解地说:“难道说一定要有‘工作经验’才能证明我们的实力吗?只要为我们提供一个工作平台,薪水多少倒在其次。”

  家在广安的李毅去年毕业于攀枝花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曾应聘到云南一家公司工作,因女朋友在攀,准备回到攀枝花发展,他选择了几家民营企业,填了表,但不知最后结果如何。

  他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才参加工作毕竟缺乏经验,大家都应该正视这个现实。我应聘的岗位是电气维护等工人性质的工作,干起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

  一旁的马兴,家在五道河,去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专业,曾在一家单位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试用期一个月800元。三个月试用期满还没转正,他准备另找一份工作。他认为,试用期工资起码800—1000元,正式录用应在1000元以上。他的求职体会: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比较难,招聘单位都要招有工作经验的,这对刚跨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障碍。

  赵玉洁毕业于攀枝花学院装潢设计专业,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500元加提成,现在一个月能拿1600元左右,但因提成方面的原因她刚辞职。她说,相比刚踏入社会求职的心情,这时已从容许多。那时她想:“我什么都不会,谁会要我?”而现在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她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企业人才难求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大学生们抱怨“就业难”的时候,用人单位也在慨叹“人才难求”。不少用人单位称,面对综合素质整体下滑的大学生们,企业适当提高门槛也是求生存的无奈之举。

  市后现代广告公司招聘2名有工作经验的广告设计师,他们已进场招了好几次,但都不理想。负责人李斌说,好些求职大学生填的表与实际操作能力相去甚远,今天已有6名填了表,但还要面试后才知道行不行。

  “现在大学生预期高,工资一般要1000元以上,但刚毕业又没有工作经验,企业投入培训,找熟手带,等工作熟悉后一部分人又往往会跳槽。”他有些无奈。

  招聘会快结束时,某保险代理公司招聘人员李军说:“人才难求!”他们每次都到人才交流中心来招聘,但招到的人才却不多,成功率只有1%。他说,他们的工作具有挑战性,没有底薪但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对人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要求,而来应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往往追求工资较稳定的岗位。

  而另一保险公司则打出要招聘50名英才,年龄25—45岁,只要诚信、踏实、吃苦耐劳就行。但问到招聘结果,负责人指着一撂登记表直摇头:“求职的人不少,合格的不多。”

  某企业招聘负责人则对当前大学生求职的心态有些看法。他说:“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不少大学生的心态变得十分浮躁,盲目地四处碰运气,不问企业发展前景,也不了解企业究竟能为自己提供怎样的工作岗位,有的学生甚至不敢提及薪水、待遇等话题,严重缺乏自信。”

  而另一营销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因为求职困难,纷纷降低了期望值,只求找一个饭碗,但随之降低的还有他们的工作热情,不少毕业生只将工作当作谋生手段而非事业来做,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工作。

  对“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要求,某企业负责人刘先生坦言:“这是企业竞争的需要,也是出于对部分大学生随意跳槽的限制。”他说,企业花大力气将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培养成职场精英,而后者却往往单方面毁约。

  让大学生尽快成为合格建设者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自降身价,委曲求全;而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大呼人才匮乏,面对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却无从下手。

  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记者采访了攀枝花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侯亚辉。她分析道,从客观上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人才培养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但人才培养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不可能做到像市场那样快捷,因而出现了部分专业毕业生没有市场需求,即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从主观上来看,部分用人单位的确存在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不愿耗时耗资对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提供继续培训,加上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月6日,攀西人才交流中心有59家招聘单位进场,为求职者提供岗位近689个,达成就业意向的仅136人。

  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徐洪江认为,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观念。而用人单位也应担负起建设人才的继续培养责任,让大学毕业生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建设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