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笔 “如今的攀枝花,各种污染减轻了,环境和生态质量提高了,这让咱老百姓受益不少……”面对日趋好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市民群众发出由衷的感叹。 自2003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理念,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方针,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不断改善环境生态质量,推动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了积极贡献。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环境空气质量创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条件制约,我市老污染源欠帐较多。2003年以来,我市按照“新帐不欠、老帐要还”的要求,通过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大力实施以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餐饮行业油烟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和机动车辆污染物抛洒治理等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连续开展了以“巩固达标成果,防止污染反弹”、“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等为内容的环保专项整治活动,切实加强了全市的污染防治工作。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和省、市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要求,进一步严格了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坚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2003年至2006年,全市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21.52亿元,累计整治冶金、建材、火电、焦化等重点水、气污染项目87个,先后关停了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改良焦企业27家、渣铁冶炼企业13家,共对319家超标排污企事业单位下达了污染整治任务,年削减污染物、烟粉尘46266吨,二氧化硫57186吨,化学需氧量190吨,生化需氧量60吨,氨氮2030吨,工业固体废物100万吨。同时,大中型以上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了100%。 随着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化,全市环境质量逐年好转。2005年,我市以“迎冬旅、创国优”为契机,一举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2006年,通过全面启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全市的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明显改善:地表水、声环境质量一直保持良好状态,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达标率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7%,与上年相比上升了27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已具雏形 在抓好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加强了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了治理大于破坏。截至200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9%,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市已如期完成了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规划任务,实现了“五年绿起来”的总体目标;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初见成效,有力推动了我市茶叶、芒果、枇杷、核桃、青椒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出了积极贡献;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建设任务,绿色生态屏障已具雏形。 此外,从2003年至2006年的四年间,我市还完成了对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我市生态环境现状;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实现了二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和米易白坡山自然保护区的升级;开展了生态小区的创建工作,启动了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加强矿山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等。同时,结合国家关于加快社会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精神,积极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以及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给予区、县具体的指导。目前,全市已基本完成10个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任务,仁和区大田镇和米易县攀莲镇已被省环保局列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试点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