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我们十二人都是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分别来自市老科协、老摄协、老年大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因为共同的摄影爱好走到了一起。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想通过贵报向社会及有关部门呼吁:救救迤沙拉猕猴,保护我市这一珍贵的生物物种。 迤沙拉猕猴生活在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1.5公里的金沙江峡谷的山崖上,据当地村民介绍,最多时有近千只。多年以来,由于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猕猴的食物来源出现危机,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有的被人捕走,有的被猎杀,有的逃往异乡,迤沙拉猕猴的数量锐减。到2003年,已经剩下不到300只了。 猕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保护这剩下的野生猕猴种群,2004年,市、区林业局将迤沙拉猕猴保护报省林业厅备案。当年市财政和林业部门即拨出专款2万元,交由平地镇林管站负责,请专人投喂食物,进行管理和保护。迤沙拉猕猴逐渐走进人们视野,被人们所认识,成为我市一处亮丽的生态旅游景观,不少游人慕名前往观赏。 去年12月初,在仁和区林业局野保科同志的带领下,我们中的部分老同志曾前往观赏、拍照,看到的是一幅十分动人的情景:饲养人员把事先准备好的包谷、地瓜撒在地上,几声呼唤,一会儿功夫,便有上百只猕猴,从四面八方跑来,它们或抢或叫,或亲或咬,或坐或跳,或打或闹,又吃又玩,十分开心。大家举起相机,抓拍着一些珍贵镜头。猕猴们看着我们,有的做着鬼脸,有的现出惊恐,有的慢慢向人群靠近,有的爬到树上观望。看着这群顽皮可爱的小家伙,大家都不愿离去。 然而,好景不长。新年伊始,当我们准备再次去迤沙拉拍摄猕猴时,听到的却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消息:因平地林管站拿不出钱来继续请人喂养,从元旦至今,半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人再来给它们投送食物,没有人再来关爱它们。为了生存,它们只好四散觅食,自谋生路。听到这一消息,我们深感痛惜,我们为这群猕猴的未来命运担忧。 1月16日,我们一行人,背着相机,带着猕猴爱吃的食物,踏上了寻找猕猴之路。在平地林管站同志的带领下,来到猕猴经常出没的山崖边。并请来先前的管理人员。几经周折,千呼万唤,才唤回来30多只又饥又渴、瘦弱不堪的猕猴。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组令人心酸的镜头:一只瘦骨嶙峋的幼猴,正在嗷嗷待哺,而同样营养不良的猴妈妈,却只有干瘪的乳房,根本没有奶水喂自己的宝宝;有些猕猴带着期盼的眼神望着我们,仿佛在向人类乞求:“给点吃的吧,我们很饿。”这些悲凉的场景,令我们心中一阵阵酸痛。 目前,正值严冬时节,山上野果很少,猕猴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处于饥寒交迫中的迤沙拉猕猴能够经受住大自然的风刀霜剑吗?今后它们还能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供游人观赏取乐吗?如任其自生自灭下去,这群可爱的迤沙拉猕猴将有灭绝的危险,攀枝花将失去一个珍贵的生物物种。 为让迤沙拉猕猴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与人类和谐共处,我们恳请政府有关部门,继续拨款援助,恢复对猕猴的人工喂养,并将迤沙拉至大峡谷这段1.5公里的山路修通,让汽车能开进来,以方便较多的游人前往观赏,并收取一定的门票费,以猴养猴,解决它们今后的生存之忧。也希望社会有志之士能够站出来,奉献一份爱心,救助饥饿中的迤沙拉猕猴,让它们在人们的关爱中不断地繁衍壮大,为攀枝花这座阳光之城增添一抹亮色。 顾宗京 徐志均 张思勤 邵会英 罗明智 钟玉玲 王志华 郎凤玲 文廷华 孙以兴 胡仲珍 段贵芬 2007年1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