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政府工作报告》举要

2007-02-05 08:27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刘晓华代市长在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举要

  回眸2006:“十一五”规划进展良好

  2006年,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组织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社会发展相同步,全面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经济实力快速增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6.2亿元,增长18.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0.41亿元。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39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6%。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链不断延伸,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单位能耗下降4%。

  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农业总产值完成21.92亿元,增长6.1%。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彻底解决了农村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产业稳中有升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7.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15亿元,分别增长52.3%和73.7%,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04亿元,增长14.6%。

  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6.43亿元,增长28.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之冠;财政支出44.42亿元,增长3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3.91亿元,比年初增长17.9%,贷款余额211.33亿元,比年初增长19.7%。

  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31亿元,增长30.2%。钒钛产业园区入住企业达54户,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增长72.7%。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推进各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完成土地出让价款9.89亿元,实现政府土地收益9.75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1.1%,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8.8%。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市容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其他各项改革继续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全市招商引资履约项目456个,新签约项目260个,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36.9%,其中国内省外到位资金为省政府下达考核目标任务的6.4倍,增幅高居全省第一。全年实现出口1.41亿美元,增长5.3%。直接利用外资774万美元,增长245.5%。

  ●城乡建设管理成绩突出

  积极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西攀和攀昆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建设稳步推进,丽攀、攀昭铁路及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两盐路、国道108线迤沙拉至平地改造工程全面完工,交通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加快。一批市政建设项目按期推进。

  房地产业持续升温全年完成投资15.9亿元,增长67.6%。年内完成674户横板房改造工程,启动了8600余套经济适用房建设。

  广播电视农村覆盖工程加快完成了135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任务。解决了5个民族村的用电问题。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新铺水泥路面77.25公里,完成通村公路126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9个,改建乡镇客运小码头10个。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录取率61.05%,高于全省平均录取水平。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开展专业艺术文化创作成绩斐然,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文化市场有序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社会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惠民医疗服务正式启动,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状况逐步改善。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改善调整落实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就业与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

  扶贫解困工作深入开展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045万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工作取得实效,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14件实事,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深入推进“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验收。全面启动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切实抓好省政府6个限期治理和4个挂牌督办治理项目的落实,市、县(区)实施了90个工业污染整治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较大幅度削减,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7%。

  加强城市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0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97%。

  着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治安秩序明显好转,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展望二OO七: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方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3.5%,力争达到14.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目标: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竞争优势,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7%。

  措施:推进企业创新。加快完善鼓励与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推进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

  壮大优势产业。抓好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步形成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创新成果快速孵化、特色工业集中发展的良好局面。

  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加大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力度。

  强化协调服务。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切实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预警预测及分析制度和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的应急处理机制,抓好能源、运输、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统筹协调,努力缓解供需紧张矛盾。

  二、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目标: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6%。

  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五大产业,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继续抓好试点村建设。进一步加大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建设力度,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节水灌溉等“六小工程”,新解决3.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新建沼气池1.1万口。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建设力度。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认真落实“四项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目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增加就业,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

  措施: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启动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之一的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旅游精品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四大旅游品牌和攀枝花——格萨拉——泸沽湖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切实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有效拓展客源市场。

  加快传统服务业发展。整合商业资源,逐步形成大流通、大商贸格局,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客货站场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业。积极开发特色餐饮。稳步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加快培育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丰富繁荣社区服务业,鼓励发展法律服务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四、加强城市建设

  目标:不断强化城市功能,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建成国家卫生城市,为2008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基础。

  措施: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加快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核和竣工规划验收制度,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和城市路网建设,切实加强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矿区公路建设,建成一批城市公交站场设施。

  深入推进“双创”工作。继续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世行贷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推进土地资本运营,切实推进国土资源保护性开发,保障经济建设用地。继续整顿规范矿业秩序。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

  五、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目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激发创新和发展活力。

  措施: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代建制。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林权改革试点,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文化卫生、水利体制、农村综合配套等其他各项改革。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保证项目签约成功率、外资到位率,实现到位资金100亿元。鼓励重点企业争创出口名牌。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与区域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六、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目标:不断提高财政决策、执行、服务、调控和创新能力,强化财税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措施:强化税收征管,培植并拓宽财源,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控功能。把握支出导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城乡公共投入。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搞好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拓展信贷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七、协调发展各项事业

  目标: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攀枝花精神,增强城市精神魅力。

  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科技兴攀战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巩固“普九”成果。加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全面提升体育运动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广播电视建设,新增132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着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继续抓好其它各项工作。

  八、实施惠民工程

  目标: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措施: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拓展就业空间,确保全年新增就业11000人以上,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其中“4045”等救助对象再就业1000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强化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继续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更加关注和解决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