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近年来,我市的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善。特别是去年,通过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后,全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7%,创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对这些成绩的取得大家是如何看待的? 刘富中、余朝刚代表: 最近几年来,全市的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赞誉。这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铁腕治污政策的强力推行,同时也说明我市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得扎实到位。 廖代华、毛利梅委员: 近年来,我市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尤其是通过“冬旅会”的“洗礼”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效控制了新的污染增量,使全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条件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市目前所面临的污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全市的整体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离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不能盲目乐观。 主持人: 环境污染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攀枝花作为工业城市,产生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大家认为,目前我市在治理污染工作方面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刘富中代表: 攀枝花目前的工业发展还不能跳出资源粗放利用的结构,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过程中,新增的大批工业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带来污染,在我市极其有限的环境容量范围内,这些新增污染量会对全市的环境质量造成威胁。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工业和改善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此外,在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市还未彻底脱离并不同程度地延续着“输出资源、留下污染”的老路,这也增加了我们治理污染的负担和压力。 余朝刚代表: 人居环境是个大环境概念。虽然目前我市的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有利于群众健康生活的大的良好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大家所居住地区周围的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同时,城市建设野蛮施工带来的扬尘和噪声污染、汽车尾气污染、餐饮油烟污染、工业烟粉尘污染以及沿金沙江两岸的废水、废渣、弃土污染等仍然随处可见,状况也不容乐观。 主持人: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居住的环境更好更优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为此,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今后的污染治理工作? 廖代华委员: 就目前而言,工业仍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在治理好老污染源的同时,切实做好工业布局规划和工业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进一步削减污染排放总量;要加强污染治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着力长效机制建设;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环保治理,切实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各部门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的环保治理工作。 刘富中代表: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具体工作入手抓好执行和落实。一是要突出工业污染治理这个重点,对超标的工业污染源全部进行治理;二是要继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城市噪声,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进行进一步有效整治;三是要在治理工业污染源的同时,强力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对各种污染面源进行坚决彻底的整治;四是要坚决打击不法排污企业,对偷漏排污和违法企业坚决叫停,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同时,还应该坚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把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符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而且能够有力推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毛利梅委员: 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企业能耗,使企业真正做到清洁生产,节能生产,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保压力;加强城市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工业原料运输过程中的扬尘,减轻面源污染治理压力;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 余朝刚代表: 要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抓住牛鼻子,对群众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多年未解决的环保老大难问题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污染问题进行重点治理。要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环保责任意识和环保监督意识,并通过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要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查违法排污企业,严处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企业和个人。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防治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