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攀枝花市20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攀枝花城市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从2005年的1920.71元增加到2191.45元,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27.6%提高到29.2%;服务性消费支出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成为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新亮点。
服务性消费的结构分析 从居民消费的主要目的来看,一般将服务性消费分为五类: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求便型消费、求美型消费、享乐型消费。随着攀枝花城市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居民消费已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的富裕消费发展。 生存型消费方面——医疗服务变化不大,居住服务高增长后出现回落 医疗服务作为居民生存的一项基本支出,变化不大。如果新的医改方案推行“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将会使居民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下降。 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服务支出17.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9%。近年攀枝花新建商品房一般都实行物业管理,加上2006年底老居民小区的卫生、治安等事务都交由社区管理,实行物业管理的范围扩大,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 发展型消费方面——教育费用稳居服务性消费支出榜首,交通费用逐年增长 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费用支出418.7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1%,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19.1%。教育费用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主要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居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培养日益重视,教育投资已成为家庭的一项重要基本开支。此外,工作竞争的加剧促使很多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居民更多地参加各类成人教育和培训班等,这也是教育费用支出增长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市一大批道路交通改造的相继竣工,极大地方便了市民选择公交车出行。攀枝花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费用支出从2005年的279.63元提高到2006年的291.05元,增长了4.1%,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 求便型消费方面——饮食消费走向社会化,通信服务支出快速增长,家庭服务支出比重低 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广大居民越来越多地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清闲,餐饮服务得到快速增长,“日求三餐”的膳食结构逐步转向健康的膳食消费,居民在外用餐消费明显增多。饮食消费逐步走向社会化。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达到了723.60元,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只有580.62元,同比增长24.6%。 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通讯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讯工具价格的降低,为居民信息消费增长提供了基础。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通信服务支出359.01元,比2005年增长6.7%。 目前,我市家庭服务支出比重低,但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将不断上升,更多的家政、社区服务等将走入居民家庭的生活。 求美型消费方面——住房装潢支出快速增加、美容美发等杂项服务支出基本持平 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了住房装潢业的发展。居民更加讲究居室环境的优美、舒适及个性化。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装潢支出92.8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倍。 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杂项服务支出为76.0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其中,美容、美发等成为主要支出方向。消费产品的不断丰富和消费人群的迅速扩张,使美容等求美型产业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享乐型消费方面——旅游成为居民主要休闲方式 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后,除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外,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享受,正在成为居民主要休闲方式。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006年354.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其中团体旅游一项支出为201.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旅游消费已融入到广大居民生活中。 推动服务性消费的对策建议 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扩大居民消费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不同收入群体服务性支出差距有扩大的趋势,高收入家庭人均服务性支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增长速度,为此,要努力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他们的预期服务性消费能力,同时,要推出各项服务性消费的政策。 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制约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将为消费快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并将直接提升居民服务性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 加强对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建设,同时引入世界一流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引进多元社会资本举办经营性医疗机构,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医疗服务体系。 开发更多更好的生态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居民旅游休闲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普及家庭宽带信息网,实现城市家庭“数学化”。如将电话、电视、计算机和摄像机等多种电子产品整合为“家庭信息中心”,并通过这个中心获得新闻、娱乐、购物、教育等各类信息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