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非公有制经济:夯实和谐发展之基

2007-03-06 02:12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编者按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不做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仅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社会和谐的目标最终难以实现。同时,发展应当是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市快速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增加了我市的经济总量,还优化了产业结构,活跃了城乡市场,在解决社会就业难题,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攀枝花夯下了一块厚重的基石。

  近日,在攀钢上班的杨先生很疲惫:“我在装修阳光骊景的房子,都快一个月了还没装修好。”尽管如此,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50平方米,四室两厅,有楼顶花园,到时把老爸接来,还可以侍弄点小菜。”

  “现在真好,要是以前,有钱也买不到这样的房子。”杨先生感慨道。

  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国美电器、摩尔百盛、德铭阳光……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商场,购物休闲的人们无不和杨先生一样,感受到了攀枝花快速、和谐发展的脉搏。这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功不可没。

  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大了攀枝花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为构建和谐攀枝花夯下了一块厚重的基石。

  增加值三年翻一番 增长速度全省第一

  数字显示了发展的轨迹。

  2003年,我市贯彻国务院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意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领域,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非禁即入”。这些政策的“破冰”,使得运作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非公有制经济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3.68亿元,同比增长24.9%;

  2005年实现增加值66.06亿元,同比增长21.1%;

  2006年实现增加值83.42亿元,同比增长21.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5%。

  三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全省第一,增加值翻了一番,逐渐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6.43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金12.77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06年,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分别为32.06亿元、11.15亿元、17.1亿元、11.28亿元、12.65亿元。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和谐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才谈得上和谐发展。对“先生产、后生活”建设起来的“百里钢城”攀枝花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城市基础设施失衡、功能差、居民生活不方便……制约了攀枝花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介入和发展,使得这一局面大为改观。

  临亚、远达、上海建桥等一大批非公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驻我市,改善了攀枝花人的居住环境;博美·华龙家居装饰广场、攀西建材城等专业市场的发展,为搬新房的市民提供了各种档次的装饰材料和家俱;泰隆国际商城、德铭阳光、北京华联、各种名牌服装店……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市第三产业中占到了42.3%。

  在农村,交通系统吸纳大量民间资金,改造、修建乡村公路,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法拉大桥建设引进民营资本2800万元,打破了我市桥梁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格局。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涉足畜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市第一产业中占到了28.5%。

  在第二产业中,虽然非公有制经济份额较低,但在某些产品和技术上取得了国有企业未能实现的突破,与国有企业形成竞争态势;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后,使原国有企业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优化了我市的产业结构,曾经“单条腿”走路的攀枝花,开始形成了“多条腿”走路的和谐发展格局。

  解决就业难题 夯实社会和谐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社会和谐之基。

  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攀枝花,在近几年的改革中遇到了其它城市不曾有的难题: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面临着再次就业。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以其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还吸纳了大量的新增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19.15万人。

  不仅如此,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用人机制,使得非公有制经济才尽其用,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一部分在国有企业未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创造了令自己都难以想象的财富。“我一年要创造上百万的财富,当年就奖给了我一套房子和一台车子。”曾经在国企工作的张先生,如今过上了富足和谐的生活。

  推进技术创新 扬起和谐发展之旗

  攀枝花是资源型城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攀枝花实现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钒钛矿的储量使攀枝花闻名于市,但其与磁铁矿的共生,曾一度使富含钒钛的废弃高炉渣成为制作地板砖的原料,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推进技术创新,开发废弃高炉渣,推进产业链延伸,非公有制工业扬起和谐发展之旗。

  通过与国家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在提高“钒钛铁精矿”的品位和钛精矿回收率上取得了技术性的突破,促进了攀钢提高产能、改变炉料结构、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在推动我市钒钛磁铁矿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上功不可没。

  非公有制企业在利用富钛原料生产钛白粉工艺上实现技术突破,减少硫酸用量和废酸产生近一半,使得我市钛白粉生产总量快速增长,投入产出比远高于国有企业。一些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在非高炉冶炼生产四氯化钛和海绵钛等技术性产业上走在了前列。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新成效,如机焦煤气发电、磷泥生产磷酸等,在金属钴的回收上也实现了产业化。

  涉足农业的非公有制企业也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开发绿色食品,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和谐发展,是攀枝花的永恒主题。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逐步把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在促进攀枝花和谐发展的征程上,我市非公制经济将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相关链接: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除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其控股的股份制经济以外的所有经济成份。它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外商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其它经济。

  2006年末,我市工商登记各类企业4551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37809户,增长0.6%;私营企业5108家,增长8.4%;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3.41亿元,私营企业注册资金41.26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户,注册资金6570.6万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