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过去,到过西区的人都会留下“脏、乱、差”的深刻印象,特别是严重的空气污染曾经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也成为西区市民心中的一大“伤痛”。 200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两年创省环保模范城市、三年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将攀枝花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质量优良、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优美城市,实现经济环保协调发展。为此,西区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誓要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一场治理环境污染的战役,在西区这片热土上展开…… 走在西区的大街小巷,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一位在清香坪步行街散步的大爷告诉我们,现在大家终于能出来散散步了,不用再怕白衣服变成黑衣服。市民不禁感叹到: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幸福! 对于西区市民来说,将西区建设成为“最宜人居”的生态家园这一目标将不再遥不可及。 摘“黑帽” 很难想象,三年前,西区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为2.6%。西区作为全市建材、能源基地,辖区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煤炭加工、开采、火电、建材、钢铁等污染企业100余家。加上大量超载运输车辆造成扬尘污染和尾气污染,使西区成为攀枝花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03年,西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0.64%。200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2.6%,而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5%以上。同年,攀枝花市被评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而西区也成为这顶黑帽子上的“闪亮的黑珍珠”。西区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知耻而后勇。西区区委、区政府立誓:宁愿牺牲一部分GDP,也要改善西区的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誓建蓝天碧水工程,并制定目标,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30%,2007年创建省环保模范城市。 通过对全区127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西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火电、水泥、煤炭采选及加工、汽车运输撒落扬尘及尾气污染。 如何摘掉头上的污染“黑帽”?从治理可吸入颗粒物入手! 区政府要求,运输车辆进行车厢覆盖;在法拉大桥、格萨拉大道建成和苏铁中路改造后,对重型运输车进行分流,避免进入繁华路段;持续开展车辆尾气治理;开展金沙江沿江环境改造;对城区仍未关停改的燃煤锅炉进行改造等。区环保局牵头开展联合执法,设立检查点,机关干部全部上一线。划定清香坪、玉泉和陶家渡3个片区为“禁燃区”,禁止这些区域内的单位和经营性三产业使用高污染燃料,限期改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对这些区域内的25家大型餐饮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开展道路运输易脱落、扬撒物资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等专项整治,控制机动车沿途抛洒、冒黑烟等现象。控制面源污染,取缔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堆、混煤场,严格道路保洁,加强垃圾储运管理,重点路段实行洒水降尘。 努力总有回报。2005年,西区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噪声环境质量达功能区标准;同年底,攀枝花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西区这颗“闪亮的黑珍珠”也从此成为历史。2006年,西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34.6 %,重度污染天数为零。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0.195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0.155毫克/立方米,昔日的“尘区”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抓“龙头” 西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产业结构以资源初级开发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构化问题严重。辖区火电、水泥、焦化等重污染企业集中,废气排放量占全区工业废气排放量的86%。治理污染,焦化、建材、火电、煤炭洗选成为重点。 该关闭的关闭,该整改的整改,该投入的投入! 2006年3月8日,省市专家一致通过了对攀枝花大地水泥有限公司窑、磨烟粉尘治理工程的验收。2005年大地水泥公司列入全省环保限期治理项目。公司投入700万元进行污染治理,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甩掉了“污染源头企业”的帽子。 西区按照污染源全面达标的原则,把新钢钒公司发电厂1、2号锅炉的烟、粉尘,华电攀枝花发电公司河门口电站和新庄电站发电机组的烟尘,焦化厂、硅酸盐水泥厂、金江水泥厂等大气污染重点企业作为治理重点,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对辖区的工业企业逐一进行排查,未达标排污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的则限产治理或停产治理;对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坚决关闭。 出新招 环境治理,矛头直指工业企业,有人担忧:对工业企业严加监控,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西区环保局负责人说:“西区环保工作要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服务,不能为治而治,要改变思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西区经济快速发展。但这主要是靠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走的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对自然资源需求较大,浪费现象严重,并由此带来污染物过量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后果。为此,区委、政府决定,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重复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状况,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活区和工业区功能分区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提倡利用钢渣、铁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物,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按照“新帐不欠”、“老帐要还”的治污思路,削减环境污染总量。停止审批清香坪以西至格里坪以东对大气环境有污染的项目;逐步将清香坪至格里坪区域内的污染企业通过“关、停、并、转”搬迁进入西区循环经济试点区。 明确规定今后发展工业必须坚持“四个不准上”: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不准上;工艺技术落后的项目不准上;资金分散、生产规模小的项目不准上;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项目不准上。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组建“航空母舰”,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今后,西区还将进一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气化工程,改造完善西区生活垃圾处理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气化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强城市自洁功能。加快城市绿地建设,新增绿地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