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由2002到2006年,东区经济总量连年位居全市区县首位,占全市总量的份额均超过50%。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7万元,全区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区(县)第8位。“十一五”,东区将围绕“全省领先、西部一流”的新目标,紧扣科学发展,和谐共进两大主题,把东区建设成新农村示范区、特色工业强区、区域性商务中心、区域性居住中心。
工业腾飞活力无限 3月,当我们来到东区华山新技术集中发展区,这里没有喧嚣的机器轰鸣声,没有烟尘。走进必扬冰点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忙碌在生产线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一切很难让人与工业集中区结合起来。 作为我市的中心城区,东区在工业发展中创新思路,提出了“大力发展钢铁延伸加工、钒钛综合利用、都市服务型工业和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理念。把产业竞争从过去的主要依托特色资源向主要依托特色技术、特色产品、特色产业集群等方面转变。 同时,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和企业,培育出了一大批循环经济企业。截至2006年,全区循环经济企业达到2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5.5亿元,地方工业初步走上了“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发展模式。 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产品:五氧化二钒、钒铁、纳米二氧化钛、氮化钒、低合金钢锤头等飘洋过海,出口到了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四年累计工业投入11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5家,新增产值上亿元企业4家。先后建成了高梁坪钢铁加工业集中发展区、流沙坡高新技术集中发展区、华山新技术集中发展区等三大集中发展区。2006年区属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51亿元,同比增长20.6%。 与此同时,顺腾、攀阳、中汇等一大批知名民营企业的发展,犹如一剂强心针,为东区经济注入了无限活力。截至2006年,东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再上新台阶,达32.06亿元;全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7.73万人,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未来五年,东区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三篇文章,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钢铁延伸加工、钒钛综合利用和都市服务型工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产发展方兴未艾 金瓯广场、龙江明珠……一批批中高档绿色小区建设,带动了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德铭阳光、国美电器等成为百姓购物好去处…… 过去四年,东区以大项目为支撑,推动三产新跨越:房地产业方兴未艾;引进和发展连锁经营、专卖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旺客隆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售连锁企业落户东区;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休闲、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带动咨询、评估、教育、法律、会计、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20元。 走在炳草岗大街上,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林立的商铺,穿梭的人流,展示了东区无尽的繁华。现代物流业的强劲发展,提升了东区三产比重,强化服务、聚集、辐射三大功能,形成了成熟的区域性商务中心。未来五年发展中,东区更加坚定了“三产富区”的总体思路。 新农村建设助农增收 在银江镇政府三楼,会议室改成了教室,村民们正在专心地学习电脑操作。 镇长魏国民说:“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新型农民就难以脱贫致富。”2006年,区、镇两级财政投入200余万元,培训农民工38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750余人。 在新农村建设中,东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促农增收的优惠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中高档花卉和近郊观光旅游等特色农业项目,实现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27元,比2002年增加1474元,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东区新农村建设正按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型、乡村生态公园建设型、村民集中居住和专业市场型、村民住房开发建设型、工业城市开发建设型、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增强型、城乡文明结合型等七种思路,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和谐东区魅力十足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夜晚的东区流光溢彩。大大小小的广场上,随处可见跟着音乐踏歌起舞的人群。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 四年里,东区践行惠民之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减免农业税;率先推选农村平价医疗办法;率先在城市建立爱心互助超市;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加大环保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四年来,投入资金2400万元,对21家环保未达标企业进行限期整治,关闭了9家污染企业,放弃了12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9%。 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批批文化小广场建成投入使用,社区建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被命名为“四川省社区建设示范区”。 未来的东区,将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构建钢城“首善之区”;关注民生服务民众,致力促进社会公平,大力实施“惠民行动”,使中心城区的经济业态、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