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金沙江下游经济圈”联合采访手记(五) 3月28日,我们进入昆明市东川区,恍惚间有回到攀枝花的感觉。干热河谷气候,资源型城市,就是入驻的地方都是熟悉的名字——泰隆商务大酒店。 东川对攀枝花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这个以开采铜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1958年建市,1999年因“矿衰城竭”而撤市建区,隶属昆明市。这一惨痛经历不仅成为东川人的痛,更让攀枝花警醒。同为资源型城市的攀枝花,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大力调结构,逐步走上转型之路。2007年,东川向攀枝花取经,和西区建立了友好区关系。相信不少攀枝花人凭着这样的信息俯视东川。 如果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东川,那就错了。最先提出构建“金沙江下游经济圈”构想的是东川,中国唯一的“零税区”也是东川。因为“零税区”的优厚政策和求大发展的胆识,东川近3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东川的GDP达28.69亿元,同比增幅为115%;财政总收入5.9个亿元,增幅达到175%;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净增1.8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100元,增幅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28元,增幅10.1%;城镇登记失业率24%,下降9%。这在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 28日到达东川,东川区区长田文在接风词上谦虚地说:“东川愿意做‘金沙江下游经济圈’的铺路石,做经济圈内的通道。”我问他为什么会萌发与西区结为友好区的想法时,田文谦虚中透露出掩盖不住的豪气:“我们是向你们学习,20年前东川比攀枝花好,现在攀枝花比东川好,当然,通过学习,谁说我们又不能赶上攀枝花呢?”听完这席话,我反复问自己:东川,为什么是东川? 为什么会是东川撤市建区?东川开采铜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以输出原矿为主,产业链条不长,后续储备不够,而且产业结构单一。这个为国家和国防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资源型矿业城市,城镇失业率曾高达40.2%,全区30万人口中,22万农村人口,就有7.8万贫困人口。这些确实值得攀枝花警醒: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均衡,注定会被淘汰出局。 为什么东川会飞一般地腾起?“卧薪尝胆”是对东川现在发展状态最好的注解,他们成功成为中国唯一的“零税区”,有了这些政策,东川立刻抓住机遇谋取发展,对适合自己城市转型的产业进行引入,延伸产业链,探明新的矿产储量。30年未进行城市改建的东川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工程,9条城市主次干道同时进行改建。第一次有了8车道的城市道路,第一次有了房地产经营,第一次有了四星级宾馆——泰隆商务大酒店,十字路口沉默了近20年的红绿灯又开始工作了,停开了20年的城市公交车又重新穿梭在大街小巷。抓住一个机遇,就立刻找准方向,趁势而上,值得攀枝花学习。 为什么会是东川区最先提出构建“金沙江下游经济圈”构想?我个人理解,东川的资源型城市特质,与昆明其他区域并不相融,而其“零税区”政策只有十年,目前已过了3年,时间不等人、政策不等人,未来怎么办?东区将眼光放到了和自己有相似性的金沙江下游其他几个市州。准确地说,是把自己的发展摆到更大的空间。不妄自菲薄,视野宽广,气魄惊人,这些,攀枝花能否得到启示?现在再看东川,我们会用什么样的眼光? 3月29日行程:继续在东川区采访。 未来关注:历时11天,5个市州已全部走完,对于此次采访,记者和专家、官员们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