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市委、市政府“搞好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大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攀枝花消费市场延续了去年高增长的势头,市场消费保持稳定增长。攀枝花市1—3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
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如下: 分地区来看,1—3月,市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县区实现零售总额1.7亿元,同比增长14.8%。县以下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亿元,同比增长14.7%。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增幅高于市的增幅0.3个百分点。分区县看,攀枝花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区,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64.5%。 从行业来看,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1%;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1亿元;住宿餐饮行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6%,其中星级企业增长46.2%,成为增速最快的行业。 从经济性质来看,我市私营个体,外商及港澳台经济、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9.4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5亿元,同比增长10.1%。 影响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 “假日消费”仍然是拉动市场的主角。元旦、春节等众多节日为市场带来了商机,传统消费成为拉动市场的主力,而当地政府承办的大型活动和国家级赛事,同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今年一月、二月、三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仍然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9%、14.1%和15.1%保持了高增长态势。 旅游成为消费增长的“催化剂”。2007年攀枝花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拉动了消费群体的增加,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并为零售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66.6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3.01%,实现旅游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81.38%。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增长,而旅游景区主要在两县乡镇,所以县及县以下消费市场的消费增幅已快于城镇。 物价因素。据城调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攀枝花物价继续上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增长4.2%,其中:食品类增长6.8%,家用电器和音响类增长3.1%,金银珠宝类增长18.8%。物价上涨直接拉动消费高增长。 存在的问题: 城乡居民消费预期下降。一方面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心理预期上升。随着城乡居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支出预期上升,从而更趋向于储蓄,抑制了居民消费欲望转化为即期消费。加上今年开年股票市场呈现牛市,导致大量资金流向股市;而以汽车等为代表的消费点还没有形成大众化消费,消费热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 农村市场增长幅度虽然快于城镇市场,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依然呈扩大的势头。从收入水平看,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从市场环境看,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较差,消费条件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快速增长。 对策建议: 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消费需求的关键应放在居民有效购买力的提高上。扩大消费,首先是保证城乡居民收入适度的增长。攀枝花是个城镇化水平很高的移民城市,增加消费需求的潜力还很大,我们要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工作来抓,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会不断增强。 培育消费热点,首先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虽然有了收入,购买力就会增强,但没有好的消费环境,有了钱也消费不出去,有效购买力就不会实现。作为消费热点之一的轿车,“行车难,停车难”,已是攀枝花的老大难问题;在农村,水、电、气、通讯等条件制约了消费的升级换代。而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培育消费热点的所在。 缩小收入差距。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照此发展下去,不仅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悖,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所以必须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一要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第二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第三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