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委书记赵爱明曾明确指出:“在创卫工作中,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建设上,对于创卫过后就无用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 在这其中,透露着一个强烈的信息: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创卫工作,不是要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要通过创卫使全市人民群众长期受益,长期享受创卫带来的实惠——这也是对全市有关部门、县区等各方面的工作要求。 毫无疑问,在攀枝花这样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城市,要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很难。但是,市委、市政府仍然提出了创卫目标,这是为什么?就是要通过自加压力,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切实改变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市民生活环境不佳的现状,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然而,创卫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科学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创卫成功后,一切又恢复旧貌,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绝不是市委、市政府花费偌大精力、财力开展创卫工作的初衷,更不是广大老百姓希望看到的结果。因此,建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让老百姓长期受益,是对创卫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 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相关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城市、特别是背街小巷脏、乱、差还比较严重,乱搭乱建的建筑物还严重损害着城市的形象……这些都需要通过创卫去加以有效的解决。 面对这些急需解决的城市环境卫生上的现实问题,我们不否认采取短期突击的办法和实施专项整治是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创卫工作中必须采取的有效办法。但是从长远看,要巩固和发展创建的成果,防止反弹回潮,持久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就必须逐步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由突击活动转向长效管理,由专项治理转向日常管理,不断在建立健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长期享受卫生、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要建立长效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企业必须坚决杜绝创建时“热”创建后“冷”的现象,结合各自的创建工作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总结提炼创建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使创卫的成果长期发挥作用。 要建立长效机制,就要在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要通过在日常工作中抓好城市保洁绿化,抓好农贸市场管理,抓好食品卫生和“五小”行业管理,抓好交通秩序和废品收购站管理,抓好“四害”等病媒生物防治,抓好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管理等等方面工作,整合全市所有力量,促进城市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要建立长效机制,就必须各方面入手,强化对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督。为此,有关部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同时对不作为行为实施警告提醒;要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自觉和积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新闻媒体要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曝光批评,促进各责任部门单位抓好创建工作、抓好城市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