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颉妍 2006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045万元,比上年增长35.5%,是我市实施新一轮扶贫以来投入增幅最大、到位最好、信贷扶贫资金使用效果最佳的一年。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如何?怎样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做好下一步的工作?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市扶贫办主任施亚平。 目标明确 强化管理 在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中,市扶贫办进一步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构建和谐攀枝花的总体目标。施亚平说,“十一五”期间我市扶贫工作的目标是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增收问题,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着力完成1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让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能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有一项稳定的增收项目;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自然村通电,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继续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努力提高饮水安全水平;基本实现行政村有卫生室;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关于广大人民群众一直关注的焦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施亚平说,我市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坚持审计制度,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资金不流失;严把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关,真正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在全省“四项清理”检查中,我市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符合上级各项规定,受到省检查组的好评。说到这里,施亚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科学发展 整村推进 说到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时,施亚平说:“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扶贫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最有效的平台。” 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点,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繁重任务,整村推进不仅是扶贫开发的好形式,同样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施亚平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包括“六个建设”:一是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即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二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我们要求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三是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主要是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雨露计划”,推进合作医疗,村建卫生室;四是树立文明新风的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就是抓和谐农户评比、乡规民约制定等;五是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六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抓住重点 扎实工作 围绕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施亚平侃侃而谈。他说,接下来扶贫办将着力加强新村扶贫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试点村建设和加快市定贫困村的新村建设进度,确保新农村扶贫工程建设质量;继续实施移民扶贫工程,有计划地对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进行移民搬迁,并做到移得出、住得稳、能脱贫;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推动贫困乡村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加强贫困村的村道建设,保证村道建设质量,打通贫困村与外界的联系,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开展劳务扶贫培训,动员和组织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非农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加大社会扶贫工程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造福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