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攀钢(集团)公司钢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永 本报记者 晏洁 有人把我们的学习分为“我注五经”和“五经注我”两种方式。 前者需要皓首穷经,后者更多的体现了让学到的知识为我所用。 在陈永身上,记者找到了“五经注我”的价值。 1997年,在东北大学毕业并获得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后,陈永来到攀枝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钢铁研究院,开始了他的连铸工艺、质量及热工研究生涯。 “科研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都是平凡的,都是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只要用心、创新工作,价值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陈永如是诠释着自己的工作。 知识就是生产力。从参加工作的那刻起,陈永就十分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通过虚心向前辈、科技专家请教,他掌握了板坯连铸高效化技术、工业炉窖热工技术和冶金过程的数模仿真技术。同时,他还广泛与同行、科研院所交流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1997年以来,他先后与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重庆钢铁设计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板坯连铸凝固末端在线测定”、“攀钢大方坯连铸轻压下技术研究”等6项课题研究,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应用和英语知识。 在学习中,陈永始终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外”。在实践中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陈永取得成功的又一关键。 2004年,针对攀钢连铸大方坯表面角部纵裂和凸包缺陷,他和其他科研人员全程跟踪大方坯连铸工艺、设备对铸坯表面缺陷的影响。通过系统调查、分析,确定了角部缺陷的产生机理、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关技术对策,并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形成了成套的连铸大方坯表面缺陷综合治理技术,及时、有效、稳定地控制住铸坯缺陷。通过该项技术,铸坯缺陷率由原来的25%以上,下降到0.1%以下,确保了攀钢大方坯连铸品种的质量稳定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攀钢大方坯连铸机引进装备技术的移植消化和创新,他建立了与攀钢品种开发相适应的大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二冷动态控制和凝固末端动态轻压下等核心工艺技术,使攀钢在国内外重轨钢连铸中,率先成功应用了动态轻压下技术,为攀钢在国内外率先成功开发且批量生产350公里/小时高速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9年来,陈永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的20项科研课题,累计为攀钢创经济效益22485万元。其中,“连铸坯轧制重轨质量研究”课题,研制开发了提高重轨钢连铸质量控制的集成工艺技术,解决了重轨钢铸坯中心偏析、疏松和缩孔较严重的技术难题,确保了攀钢重轨生产工艺由模铸向连铸的顺利转变。该项技术,2004年通过四川省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攀钢创经济效益4313万元。9年来,陈永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的14项科研课题,累计为攀钢创经济效益21100万元。同时,他先后在国内相关核心刊物发表科技论文54篇,部分论文被国外权威刊物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