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天下和静在民乐

2007-05-16 08:25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东区以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推进“惠民行动”二三事

  特约记者  王余

  东区通过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切实推进“惠民行动”,让辖区群众得到实惠。

  干部为民办实事

  双龙滩村位于海拔1300多米的中山区,是东区最偏远的农村。多年以来,居住在这里的300余户、1500多村民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仅靠距村委会1公里多的山腰上一眼手指粗的泉水,一遇上大旱,人畜饮水困难,庄稼颗粒无收。

  灌溉、饮用水源缺乏的问题,摆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案头。群众利益无小事,东区召集相关部门紧急研究。很快,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170多口小水窑修起来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有了保障;设计蓄水量20万立方米的双龙水库也开工了。建设之中,工期短、地质条件差、外部环境险恶,困难重重。区财政全额安排570万元,提供资金保障;党员领导干部吃住在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村民倍感鼓舞,纷纷献工出劳……双龙水库预计6月就将顺利蓄水。除此之外,随着村级硬化公路的全线贯通,大山内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党心和民心也贴得更近了。

  再上双龙滩,还是在那白云深处,还是那方层叠群山,不同的是车窗外少了满目的枯黄,多了覆盖田野、山岗的绿意,清清的泉水流进每户村民家中。

  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东区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三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农村太阳能、沼气池等清洁能源使用普及率显著提高。

  惠民不是一句空话

  在成都打工的阿署达村民鲍新华自认是“最幸福的人”。前几天,他收到家中妻子给他寄来的生日礼物:一件新衬衣。鲍新华喜极而泣——自3年前为了两个孩子读书,自己赴成都打工以来,这是第一次收到妻子的礼物。

  “今年日子好过,政府出钱改良了土地,又免费培训果树栽培技术,提供了优质果苗。在果树嫁接和出现病虫害的节骨眼上,领导带着农技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指导,果树丰收之后还组织统一销售,钱不拖不欠。村小学撤并了,孩子进了城里的学校读书,学费依然实行‘三免一补’,孩子学习很努力,政府承诺的惠民行动不是空话!”在妻子夹在衬衣里寄给鲍新华的家信中,平实里夹着感动纷飞。

  树立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就确定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0万元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一季度培训农民工近200人。整合教育资源,完成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20万元,免除农村64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25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向80余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确保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学生与农村学生同步享受义务教育……在干部转变作风,扑下身子抓发展之中,鲍新华只是东区千千万万受惠群众中的一个。

  群众的需求就是大事

  惠民,就是要一切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让群众吃得起饭,孩子上得起学,有病就得起医,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东区思路明晰,结合干部作风整顿工作的深入开展,时时处处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系列惠民举措丝丝入扣。

  东区领导轻车简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在举重若轻的平淡中做好每个细节:在贫困居民家里,看看群众的米缸,摸摸群众的棉被,拉着他们的手问问群众的疾苦……

  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10万元,实现城镇低保居民应保尽保;增添农村福利院床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6%……

  今年一季度,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5个,全面消除新产生“零就业家庭”……

  区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221万元,完善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功能,实现城市居民全覆盖;投入40万元,对城镇50岁以上低保人群实施医疗救助;投入11万元,实行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

  投资建成社区文化小广场21个,安装社区健身器材22套,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去年以来,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20万元,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实施森林管护5.4万亩,建设公益林0.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0.6万亩,辖区空气水源质量明显改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