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近几年来,攀枝花市国税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以税收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全面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抓强征管主业,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翻开历史,记者看到这样一组闪光的数字,2004-2006年,全市国税系统累计组织收入96.87亿元,年均增长26.33%,高于同期GDP增幅5.3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幅与GDP增幅的弹性系数达到1.41,2006年税收宏观税负达到了13.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全国水平。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以及实现“收入大局”和“管理强局”的目标。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国税局负责人说,责任是创新的动力,但创新需要智慧和大局意识,需要把握发展趋势的能力。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税收征管手段和管理方式,就必须重构税源管理组织体系、税源管理方法体系、税源管理预警体系,全面深化精细化管理。 重构税源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 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出对于解决内部“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实现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攀枝花市国税局认真剖析征管现状,积极探索行业管理与规模管理相结合、片区管理与类别管理相结合、专人管理与分组管理相结合等多形式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模式。细化管理措施,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欠税管理、税源管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管理环节,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规范、工作标准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规范;细化管理手段,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我市园区局自行开发的“工业企业监控评估”系统使税源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情况,为企业动态监管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也使税收管理人员从纷繁的日常事务受理中解脱出来,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漏征、漏管发生率明显减少,征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细化工作考核,落实岗责考评机制,结合实际针对每个管理员工作职责制定考核办法,按月检查,按季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税收管理员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作为岗位轮换和能级晋升的依据之一,从制度上极大调动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将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了实处。 构建税源管理方法体系 建立分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决定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和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近年来,攀枝花市国税局立足税源结构的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税源分类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直属分局的大型企业税收精细化管理方式被评为省局第三届优秀创新项目提名奖,米易县“以电管税”方法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行业税收的增长,还促进了花岗石等石材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钒钛园区建立的电冶行业税源监控管理办法也较有特色。 结合全市税源结构具有行业分布集中的显著特点,深入开展重点税源行业纳税评估,逐步建立分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这是根据新时期税收征管需要作出的重要举措,是向征管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收率的有效途径。按照税收征管分类,今年把建立煤炭洗选、冶炼、铁矿采选等重点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作为重点创新项目,并把建立重点税源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分为行业调查、设置评估指标体系、典型评估、模型检验、定型推广等5个阶段,同时建立优秀纳税评估案例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秀评估案例评选。 建立税源管理预警体系 以数据应用策动税收征管 综合征管软件的上线运行和省局数据集中,对税收征管的组织机制和运作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已成为现代税收征管的主要内容,“数据管理、管理数据”成为今后税收征管的主要方式,这既是税收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税收征管的基本要求。攀枝花市国税局突出管理需要,完善数据分析应用指标体系。激活综合征管软件及其他软件系统的存量信息,分别建立个性化指标体系和探索建立与主要征管指标的拓展分析指标体系。健全岗责,优化数据处理发布模式。依托搭建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开展市、县两级数据处理、主要征管指标发布、管理员指标查询和工作部署、疑问解答、资料上报、参考资料、应用动态等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突出预警分析,提高数据应用的实效性。在普遍分析发布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连续性、期间性、联系性等特点,充分应用综合征管软件数据报表、数据统计查询、分析工具应用等功能,筛选、清分、甄别疑点数据,确定本部门、本辖区的数据分析主题,以达到预警的作用,提高数据分析应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税收管理从税源的产生至入库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立足精细管理是提升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途径。攀枝花市国税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重构组织、方法、预警这三大管理体系,抓好抓强征管主业,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