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鲲 杨辉 偌大的山谷被劈成层层梯田,漂亮的厂房依山而建,推土机的粗吼震耳欲聋,各种装载机忙碌地穿梭于山谷之间……当记者走进仁和区前进镇橄榄坪,被座落在这里的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内气势磅礴的建设场景所深深感染。 几年前的橄榄坪,还是渡仁西线侧边一个不起眼的山坳,荒草丛生,空谷幽静;而如今,在这片规划5.38平方公里的山峦间,一个大手笔的工业园区——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区正在初显其轮廓:截至目前,园区共引入签约投资项目25个,引进资金达20.8亿元。其中,已有三家企业建成投产,六家正在加紧建设,随之还有十多家企业蓄势待发。 正是这样一个园区,在2006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发展区,成为了全省第一个获得此称号的县级工业集中发展区。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园区建设成为以钢铁和钒钛资源深加工为主导的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区和经济效益好、建设标准高、生态环境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打造为仁和区工业发展的‘百亿园区’。”在采访中,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管委会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如是说。 准确的定位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和“工业强区”战略的助推下,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自建园以来,坚持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和实施“百亿工程”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快了工业项目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推进园区内的工业生产集约化发展增强了后劲。到2006年底,仁和区已先后完成了集中区项目建设用地的征地和拆迁工作、园区内5.38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以及项目区内的地质灾害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等,目前正在按照“百亿园区”的标准进行水、电、路、气、通讯以及场平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筑巢为引凤凰来。随着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项目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通过强有力的招商引资工作,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区在推动工业增量提质方面更显其活力,对产业的集聚效应也在逐步得到显现。目前,白云铸造公司10万吨出口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生产线、东泰公司10万吨精密板真空镀膜生产线、攀钢企业总公司瑞泰电器盘箱厂以及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的攀枝花大宇包装印刷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相继落户园区。预计到2007年底,园区内所有签约入驻的项目中,大部分都将建成投产并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个支撑仁和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基地正在崛起。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非一蹴而就。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仁和区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作为工业发展的载体,突出项目建设重点,依托优势资源、转变增长方式、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把规模总量做大、质量效益做高、产业布局做优,推动园区工业经济向集约化、多元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到2010年,力争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税利10亿元的奋斗目标,使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真正成为撬动仁和区工业经济腾飞的“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