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为民谋福

2007-05-18 10:38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记米易县普威镇党委书记邱时华

  本报记者陈帆摄影报道

  5月16日,雾锁普威。

  “谁说过可以在一个窝子里栽两颗烟苗!”浓雾中,一个肤色黝黑的精瘦汉子站在烟田中大声喝问,略带沙哑的嗓音在田野中回荡。

  这汉子就是米易县普威镇党委书记邱时华。这天,他和镇上的一些干部“下队”,看到一株没有规范移栽的烤烟,既心疼又气恼。

  在场的镇干部和村民们没有说话,他们知道,再等四五个月,这遍山的烟苗将为全镇1100余户烟农带来可观的收益。站在百姓的“致富田”里,面对远方雾气氤氲的大山,有关普威镇和邱时华的往事浮现在人们的记忆里。

3.JPG

图为邱时华在烟田里察看烤烟移栽情况

  种烤烟 “烟书记”成了他的绰号

  地处中山区的普威镇曾经是个“穷镇”,勤劳的普威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夜忙碌,收获的却是仅够自家温饱的稻谷和玉米。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邱时华同样经历过那些穷苦的日子,当地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在他心中烫下了深深的烙印。

  “要让普威人过上好日子!”1999年,借农业结构调整的“东风”,时任普威镇镇长的邱时华和镇领导班子定下了普威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壮大烤烟业,稳步发展林果业,加强养殖业。短短三句话,为普威人指明了“致富路”上的“方向标”。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00年,普威镇仅有40亩烟田,多数农户仍钟情于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

  “别的地方能搞起来,普威就能成功吗?”

  “不种粮食吃啥子?”

  在村民大会上,自信的邱时华遭遇了农户的冷嘲热讽。

  “镇政府保证每亩烟田收入1000元,达不到这个数的,差多少镇上补多少!”邱时华不信“邪”,在会场吼出这样一句话,吵成一锅粥的村民大会顿时鸦雀无声。

  带着镇干部的承诺回到家,一些农户开始种植烤烟。但仍有一些农户持观望态度。多少年来,淳朴的普威农民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突然的转变令他们无法接受,而解决的办法要靠带头人。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邱时华理解这一点,他做起了全镇党员干部的工作。

  新农村一组的党员方银贵已在自家的3亩多地里种了水稻,邱时华就天天到方银贵家摆家常,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把稻秧扯了,改种烤烟。”耐不住邱时华的劝说,方银贵最终将3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烤烟。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凸显,新农村村民全体行动,似乎在一夜之间,整齐的烟田布满了新农村。

  但新龙村一组的王连杰却迟迟不肯种植烤烟,他反问邱时华:“我已经种了四分地的水稻,扯了秧苗就要亏400元钱,怎么办?”邱时华当场拿出400元,塞在王连杰手里,王连杰二话不说,挽起裤腿就下田扯秧苗。

  种植烤烟当年,所有农户的烟田每亩收入均超过1000元。

  现在,曾经生活贫困的党员方银贵家的烟田每亩收入达到2000余元,摘下了贫困的“帽子”;靠种植烤烟,王连杰买上了摩托车,添置了家用电器,他执意要将那400元“赔苗款”还给邱时华……

  去年,普威镇的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6800余亩,产值占全镇地方总产值和2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00余元增长到3700多元,仅烤烟产业一项,就带动农户年人均增收700元。

  富起来的普威人送给邱时华一个绰号——“烟书记”。

  动脑筋 为民谋福是他最大的心愿

  基层工作多而杂,邱时华却干得特别起劲。

  问他干工作的动力是什么,邱时华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为老百姓的利益动动脑筋,挺有意思的。”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普威镇出产的水果就吸引了不少人,清甜多汁的金花雪梨更是深受人们喜爱。可好酒也怕巷子深,金花雪梨默默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静静地待字闺中,可她的“婆家”——外地水果商贩,还从未听说过普威镇的金花雪梨。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行,邱时华感到,金花雪梨有了“外嫁”的机遇。在邱时华的引导下,经过一系列的包装,普威金花雪梨身着盛装,出现在世博会的展厅里。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金花雪梨迎来了第一位品尝的游客。“哇,好吃!这是哪里产的梨?”在得到评价的同时,金花雪梨也踏上了大规模走向市场的旅程。

  普威人永远记得那次世博会,它让普威人尝到了“动脑筋”的“甜头”。市场的推动迅速促进了普威镇林果业的发展,2006年,普威镇林果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其中金花雪梨8500亩。丰收季节,在普威镇独树村投资10万元修建的水果交易服务中心,每天就有约3800吨金花雪梨被商贩运送到成都、武汉、昆明等地销售。2004年以来,普威镇林果业单项产值实现1100万元。

  “梨子能挣钱,梨花能不能呢?”看到每年春季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邱时华又动起了脑筋。2006年,普威镇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梨花节。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欣赏普威的梨花美景,邱时华当起了“导游”,他在市中心包了两辆大客车,免费接送游客。

  梨花节为普威带来了新的变化。

  2006年之前,普威镇没有农家乐,到2007年第二届梨花节时,已有28家农家乐负责接待游客。独树村8组村民周礼明过去靠种田、放羊为生,现在,依托9亩多果园,周礼明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家乐老板。2007年,他的农家乐在梨花节期间创收万余元。

  梨花盛开的日子,也是普威人尽情绽放笑容的日子,一条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之路已在普威镇显露雏形。

  离开普威,行进在蜿蜒的盘山公路,环抱着普威的大山依旧雾气氤氲。这一刻,普威人也许在照看自家的烟田,也许在果园中徘徊,也许在和妻子商量明天的农活。

  邱时华呢?也许,他正为普威人的美好明天奔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