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电气技师李成军 本报记者 唐波 1992年从市技术工人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河门口水厂工作;1993年调到金江水厂工作至今;2002年被聘为电气技师。看起来,今年36岁的李成军阅历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然而正是这位平凡人,在14年的工作岗位上,共推出经济技术创新项目18项,攻克技术难关12项,创造经济效益130余万元。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用创新提高质量,用创新降低成本”。在这种理念鞭策下,李成军由昔日的“小年青”逐步成长为绝艺在身的成熟技师。2002年,李成军在全市电工青工技能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一 毕业后,李成军分配到河门口水厂从事维修电工工作。在河门口水厂的一年多时间,是李成军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次“碰撞”。他较好地完成了这一次“升华”,在师傅的带领下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成军明白这一点。他不断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积极思考工作流程改进办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勤动脑,多动手”成了他的工作习惯,这使他的工作水平迅速提高。 1993年7月的一天,李成军第一次独立处理设备故障。当时正值洪水期,又是供水运行高峰期,而取水深井因排污系统突然发生故障,导致井内积水水位不断上涨,井内设备即将淹没。正在净水车间值夜班的李成军接到通知立即赶往现场,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凭着一支电笔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地排除了设备故障,避免了一次事故的发生。 这件事让李成军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更坚定了他“勤动脑,多动手”的信念。 二 1993年底,李成军调到了新成立的金江水厂继续从事维修工作。为了能保证在工作中快速准确地进行设备维修,李成军经过对设备系统控制认真分析后,动手绘制了从取水缆车到送水车间的控制原理图,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1998年攀枝花机场供水系统工程开工建设,其中电气控制部分首次引进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即PLC这种新型的集控系统。这是李成军第一次真实地接触和使用可编程序控制器。通过两个多月艰苦的系统调试,和不断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李成军逐渐了解了它的特性、参数,同时对编程软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看程序图,掌握了一些自控系统故障的处理方式,为今天能快速准确地排除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故障打下了基础。 2000年,金江水厂成立了中央控制室,其主要功能是运程操作、监视所有供水工艺流程环节,为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在线检测数据。在这次改造中,李成军广泛地参与了各种仪器的安装调试工作,和来自各个仪器厂家的技术人员针对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高了自己对调试过程、仪器仪表的认识。为解决取水车间真空联动问题,李成军提出在真空引水罐出水管道上加装电滋阀与真空泵联动的控制方式,解决了真空抽吸问题,为实现远程控制取水创造了条件。 三 随着电气知识的增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已成为业内行家的李成军开始在工作中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在合理化运行方式的同时,努力抓好节能降耗。 他提出的《玉碘水池上水管道改造》,彻底解决了水池跑水的问题;他的调车合理化建议节约了大量电耗,每年为企业创效14万元;他提出的《滤池真空管道改造》,延长了滤池管通的使用寿命,使原来每年需要更换10多个阀门变为每年只需要更换2个,每年为企业创效12万元…… 就这样,李成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在细节中发现问题,以技术创新来解决问题。多年来,他提出的经济技术创新项目达18项,创效益130余万元,修旧利废达60余万元。 为使自己的“创新工程”符合时代发展,李成军十分注重学习,先后到成都宏基公司学习可编程序控制,到重庆参加《虹技术》杂志社举办的PLC变频器技术培训班等。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供水工艺电气自动化维修技术。 四 如今的李成军,不仅是金江水厂的电气技师,还是攀枝花水务(集团)七个水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顾问”。哪里出现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不计较得失报酬。而且,出色的技术和优秀的为人,使李成军在全省水行业拥有较高知名度,不断有省内同行到攀枝花向“李师傅”取经。 李成军常说:学无止境,艺不压身。只有更加勤奋努力,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对得起领导和同事的厚爱。现在,这位平凡的电气技师,一如既往地为“创新工程”默默地奋斗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