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为百姓服务的“后卫”

2007-05-21 08:15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记盐边县红格镇党委书记刘琳

  本报记者陈帆

  “红格镇在打一场‘篮球比赛’,上级党委、政府是‘教练’,群众是‘前锋’,党员是‘中锋’,镇上的领导班子是‘后卫’。”

  盐边县红格镇党委书记刘琳用这个比喻给自己定了位——一个为百姓服务的“后卫”。

  听民心,顺民意。恪守着做党和人民满意公仆的信念,刘琳在自己的位置上,打出一个个“好球”。

  2004年6月,刘琳来到红格镇任职。

  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刘琳没去办公室,而是走进了群众家中,红格的老百姓们觉得这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镇干部“说话挺有意思”,于是敞开心扉和刘琳拉起了家常。

  “没有农贸市场,在马路上做生意,不安全。”

  “红格镇形象不好看,破破烂烂的。”

  过去,红格镇没有农贸市场,赶场天,十里八乡的群众以街为市,将穿镇而过的310省道挤得水泄不通,从街口至镇政府的短短800余米道路,有时汽车居然要开3个多小时。

  在场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全是对集镇建设的意见。一些干部的脸上挂不住了,刘琳却高兴了,他看到了红格百姓希望改变集镇面貌的迫切愿望。

  2005年5月,投资700余万元的红格农贸市场开工,市场的选址、规划等环节,全都征集了群众的意见,得到了群众的认可。7个月后,占地40余亩的农贸市场落成。不需要动员,做生意的农户和商贩们陆续进入市场,收拾各自的摊位,2个小时内全部归行入市,原本脏乱拥挤的集镇从此宽敞整洁。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长期与群众打交道,刘琳从群众中得到了红格的发展思路。

  2005年,四川省首届“冬旅会”在攀枝花召开。红格将“阳光、体育、温泉”定为旅游业发展红线,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面对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刘琳和全镇干部兴奋地投入到“冬旅会”工作中。并将“冬旅会”项目建设与红格集镇建设相结合,定位为四川省著名旅游集镇,高标准、高起点改善基础设施。

  没想到,一盆冷水朝刘琳当头泼下。“冬旅会”核心区建设需征转土地400余亩,涉及371户农户,一些农户不愿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俞文洪就是其中一个。

  “群众都是讲道理的,把现在失去的和将来能得到的都告诉他们,没有做不通的工作。”刘琳和镇上的干部一道,挨家挨户宣传解释,仅俞文洪家他就去了10多次。镇干部描述的未来最终打动了拆迁户,20多天内,采用修建临时过渡房等办法,红格镇按期完成了拆迁和场平,保证了项目建设如期顺利进行。

  “冬旅会”取得成功,红格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当年,红格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年接待各地游客18万人次,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占当年全镇GDP总量的38%,首次实现第三产业总量和增幅均超过一、二产业。

  如今,镇干部们向拆迁户们许诺的未来也得到了实现。俞文洪住进了4层楼的小洋房,每月仅房租收入就有4000元,每次看到刘琳,俞文洪总是热情地拉他去家里吃饭。

  牵着旅游这根“线”,红格镇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2004年,攀枝花首届山地自行车比赛在红格举行。比赛线路大部分路段是机耕道,一旦下雨根本无法通行。在红格镇党委、政府的眼里,此次赛事也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的契机。刘琳和镇上其他干部一起上阵,和工人一道修路。在修路的那段日子,凌晨1、2点收工是家常便饭,干部们的行动感动了沿线群众,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到道路建设中。一个星期后,比赛路段整治工程结束,为赛事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成为红格镇为百姓致富搭建的一个平台,红格的百姓发现,他们学会了接待游客,学会了推销农产品,学会了从第三产业中挣钱。

  现在的红格镇,一幢幢崭新的房屋鳞次栉比,农民们不再吆喝着骡马赶集,而是骑着摩托车在漂亮的大街上来回穿梭,为来自各地的游客服务,为自己的商品讨价还价……一座旅游集镇已见雏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