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金康 本报记者 杨辉 “22年前,我从第一次接触麻风病人那一刻起,就被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所震撼,当时我就立志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在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门诊部副主任刘金康提起当年的场景,竟有些哽咽。 这位从基层乡村医务人员成长起来的医学专家,把他最宝贵的青春,倾数投入到攀枝花公共卫生事业上。他的两项国家专利被省政府列为专利转化实施重点项目,他的努力使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 刘金康1980年踏上医学工作岗位,最初在基层卫生院从事内外科诊疗工作。“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农民,对农民看病难,得病后给全家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刘金康说,在卫生院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也对他今后从事麻风病治疗和康复工作提供了帮助。1985年,刘金康调到攀枝花市卫生防疫站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麻风病的防治与康复。从此,刘金康便与很多人避之不及的麻风病人结下了缘。 攀枝花是四川省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刘金康充满了对麻风病人的同情和关爱。20多年来,他用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道义,几乎跑遍了每一名麻风病人的住所。为了能让麻风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刘金康查阅大量资料,积极探索麻风病防治的新途径,用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在麻风病理、细菌实验诊断、临床防治、麻风康复等医学领域都作出了贡献。他参与完成的“四川省麻风眼病现场综合防治研究”课题,于2000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他的积极努力下,2000年,市东区、西区麻风病防治工作经过省卫生厅考核,达到了国家基本消灭的控制标准。 一次,刘金康看到一位失去右腿的麻风残疾病人生活十分困难,他想,既然普通残疾人能安装假肢,那么麻风病残疾人为什么就不能呢?于是,刘金康又开始麻风病人假肢安装的研究。经过不断改进,他终于制作出了那位病人适合的假肢。当病人热泪盈眶感谢他时,他想到的却是其他麻风病残疾人。他进行大量统计,积极与有关麻风病慈善机构合作,为攀枝花麻风病人争取到了130多万元的无偿援助,让27名麻风病残疾人重新站了起来。由于他和同行们在麻风病防治和康复这一公益性事业上取得的成绩,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慈善援助机构、国家卫生部都多次高度赞扬和表彰了攀枝花。 麻风病防治工作让刘金康踏遍了攀枝花的山山水水,也让他对本地中草药资源有了充分的了解,逐渐喜欢上了药理学的研究探索。2000年10月,刘金康利用攀枝花本地中草药研制的“中华雪胆粉刺露”,从项目技术上填补了特殊用途化妆品防治粉刺的空白,并被授予国家专利,这项专利在参加“中国专利十五年成就展”时,被评为“最佳项目”奖。随后,他的另一项专利“防治尖锐湿疣皮肤病的消毒杀菌用品及生产方法”,在2002年9月“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 如今,刘金康又开始承担攀枝花国家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试点门诊的工作,平均每天要面对200多名因吸食海洛因成瘾的高危人群,并对他们开展美沙酮替代治疗、爱滋病控制和心理辅导等复杂工作。面对这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刘金康却并不觉得困难:“不管什么样的病人,只要你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真心去关心关爱他们,就对得起我这身白大卦,对得起我从事的公共卫生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