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仁和区前进镇渡口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华 本报记者 陈帆 在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22家企业,生活在这里的人大部分是“万元户”,还有“百万元户”,他们70%的收入来自商贸、建筑、运输业及务工。 这里并非某个城市的商贸中心,而是位于我市城郊结合部的一个村庄——仁和区前进镇渡口村。 一个人均耕地不足2分的近郊村,如何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走进渡口村,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多亏了咱们的好支书!” 思路创新天地宽 时间回溯至15年前,还是毛头小伙的王明华,担任了渡口村党支部书记。 一副重担压在了王明华的肩头:上世纪90年代初,渡口村村集体收入仅为1000元,所辖3个村民小组均无固定收入来源。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耕耘着2分薄田,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王明华带领全村父老乡亲,走出了一条与普通农村不同的“致富路”——商贸强村。 虽然土地资源有限,但渡口村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土地的“寸土寸金”。渡口村商贸强村战略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 2004年,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渡口村巴斯箐村民小组决定,将当地的一处荒山沟填平,使其成为一块平整的场地,用于招商引资。 有的村民曾担心这样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随后的事实,彻底打破了村民们过去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这块由农户投工投劳平整出来的8000余平方米的土地成为众多客商眼中的“香饽饽”,最终,在这块场地上,建起了全市最大的机电市场——精益机电市场。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渡口村每年可实现集体收入12万余元。 弯腰树村民小组和河门口村民小组同样在经营土地中获得了成功。2004年,弯腰树村民小组通过与攀钢环业公司合作,将过去200亩的荒山、荒沟填平后,将土地提供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检测中心使用,给村民带来商机,兴办了汽车经营、汽车修理、汽车美容等产业,致富门路越来越宽。河门口村民小组采取集体土地入股,农民自筹部分资金的方式,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建成河门口商贸住宅综合楼,目前,该村民小组的门面租赁及其他收益已达60多万元。 现在,渡口村的村民小组个个有经济实体,固定资产和固定收入,村民有固定产业和固定增收项目,生活来源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不等不靠共富裕 作为城市建设、园区建设、住宅小区建设的“黄金口岸”,渡口村大量土地被占用,全村937个村民中,失地农民662人,占70%。 “失去了土地,农民还能干什么?” 为了帮助失地农民实现致富的愿望,王明华带着这个问题走村串户,在与父老乡亲的交流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志”的思路逐渐成形。 巨龙汽车城的建设成为这一思路的成功实践。2006年,弯腰树村民小组通过群众集资、银行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1700余万元,修建了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的大型汽车综合展场——巨龙汽车城,5600余平方米的失地农民安置房同时完工。村民和集体每年的租赁收入达150余万元。失去了土地,弯腰树村民小组的村民却过上了比以前更红火的日子。 过去那些守着2分薄田过日子的村民让人刮目相看。一大批从事商贸服务业、工业、建筑建材业、修理业、运输业的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从他们中涌现,一些在渡口村土生土长的农户,纷纷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企业。据统计,该村固定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7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30多户,大部分村民年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村民收入中仅有10%来源于农业。 王明华深知,富起来的村民需要更广阔的生活和就业空间。近3年来,渡口村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实用计算机操作、家政服务、汽车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100余个村民接受培训并实现了就业。 15年的岁月,将当年的毛头小伙历练成了村民口中的好支书,也使渡口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渡口村全村企业实现总产值3.6亿元,实现税收1500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26人,实现劳务收入14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133元。渡口村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