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白云”深处有市场

2007-05-28 08:3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记攀枝花市白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本报记者  刘鲲  杨辉

  “现在我对‘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有了真切的体会。”近日,在白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忙碌的何树云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白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树云对于“自身硬”的感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主打产品——高强度破碎机锤头,在硬度上已经完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是依靠过硬的8项国家专利技术,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实现“指哪打哪”。2003年,进军美国市场;2004年,敲开加拿大、澳大利亚之门;2006年,又利用中国——欧盟成都“欧洽会”之机,与意大利、英国、芬兰等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意向;前不久,“白云”又漂洋过海,顺利打进了欧洲市场。

  一个“硬”字,能够为企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络绎不绝的订单,使企业拥有如此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何树云当初没有想到的。

  10多年前,白云铸造还是一个靠给攀钢提供备件的小型铸造企业。让企业发生蜕变是在1996年,当时企业从青岛引进了硝石磨铸造技术设备,这套设备让白云铸造尝到了甜头,但也吃尽了苦头。一开始,白云铸造利用这套设备的技术优势,在市场上独占鳌头。随后,其它兄弟企业相继引进了同样设备,顿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白云铸造因设备而拥有的优势消退,企业在发展中陷入了困境。

  通过这次甜与苦“两重天”的遭遇,企业上下都有共同感受:要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自身硬,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由此,白云铸造开始在科研上投入专项资金,与多所大学合作,走上了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时攀枝花在炼钒过程中焙烧炉环节所使用的工具,是由德国生产的耙臂,这种耙臂不但价格昂贵,进货周期长,还容易受制于人。白云铸造在分析了耙臂的各项外形、指标之后,找出这种工具缺陷和不足,并针对铸造工艺难题,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一举措打破了用于焙烧炉的耙臂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深受鼓舞后,白云铸造又顺藤摸瓜,了解到破碎行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特别是在美国,每年需要大量如锤头、刀片、衬板等的大型破碎设备备件,但全球能生产该类产品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企业。面对这样的境况,白云铸造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与多个科研机构共同研发低合金高强度的破碎机锤头技术。经过三年多的不断研究和试验,硬度高、韧性好的低合金钢破碎机系列产品终于研发成功,而且质量明显优于同在美国市场竞争的两家外国企业。2003年,公司研发的低合金高强度锤头,依靠自身的“强硬”,一举“砸”开了美国破碎行业市场之门。

  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下,白云铸造公司逐渐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其产品在欧美地区已经供不应求。如今,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谋求新的更大发展,企业在稳固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又在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区另辟了一块新的发展空间——一座占地200亩,总投资1亿元的新厂即将拔地而起。据介绍,白云铸造公司的新厂在建成投产后,将达到年产值6亿元、利税1.2亿元的规模;同时,随着年产10万吨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的生产线建成投产,白云铸造不但将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将为攀枝花企业延伸钢铁产业链做出有益的探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