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帆 如果将社区比做家庭,那陶家渡街道办事处所辖的7个社区就是7个和谐的“大家庭”,在许多“家庭成员”心里,这7个家庭有一个共同的“当家人”,他就是陶家渡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王定云。 为了当好这个家,王定云流过汗、流过泪,他的胸腔里,跳动着一颗时刻牵挂群众的心。 为社区发展铺路 2005年9月,王定云担任陶家渡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 能不能做个合格的“当家人”?到任第一天,在和社区干部的交流中,王定云扪心自问。 当好这个家,不容易。 当时的陶家渡街道,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仅有2个社区有办公场所,约2000人没有实现就业。 到任一个星期后,为了解各个社区的真实情况,王定云带着街办的干部们天天往社区跑。由于没有办公场所,社区干部们经常在楼道、柴火棚里开会,群众有事找社区干部,也多半选择吃饭的时间在楼道里‘堵’干部。在王定云的记忆中,有一次在宝鼎中路社区,街道干部们想上厕所,社区居委会主任竟然掏出自家的钥匙说:“附近没厕所,到我家去吧。”闻言,王定云不禁心头发酸。 “不能让我们的社区干部寒了心!”通过详实的调研和充分征求意见,王定云大胆提出:以发展经济工作的思路发展社区。 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2005年,为了解决部分社区的办公用地问题,王定云连续几个月连轴转,跑上跑下,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攀煤(集团)公司的支持。2006年,沟北社区、301社区、陶花街社区的办公场所相继得到落实,看到社区干部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群众们也乐了:“再也不用到楼道里‘堵’干部了。” 接下来,王定云开始给社区干部们提要求了。 “向别的社区学学,看看差距在哪里。” “自己不发展,没人愿意支持你。” 王定云对社区干部们说过的这些话,成了社区干部们的“口头禅”。陶家渡街办所辖7个社区,开始你追我赶地谋发展。 陶花街社区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过去,我们就巴望着财政拨的2400元钱,那可是社区一年的工作经费。”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桂琴回忆,以前的陶花街社区,只能用一个“穷”字来形容,办公室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王定云的要求将社区干部们求发展的愿望变成了行动。2005年11月,陶花街社区搭起了舞台,动员一位长期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居民张炳全在社区开办舞蹈班,学费每人每月30元,其中的40%用于社区建设。丰富的精神生活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舞蹈班的学生最多时达到了100多人。陶花街社区也逐渐得了改变,办公室里添置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用品,群众得到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 做群众的贴心人 照顾好每一位家庭成员,是当家人的责任;社区里的困难群众,总是牵动着王定云的心。 “不能让困难群众饿着、冷着。”为增加困难群众的收入,解决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王定云敲开了辖区内企业的大门。 2006年5月,陶家渡街办与花山矿达成协议,花山矿将保洁员、停车场管理员等170个岗位“承包”给陶家渡街办,街办再根据相关条件,组织困难群众上岗,企业负责监管。这样一来,企业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费用实现了降低,社区困难群众的收入实现了增加,过去“三不管”地带、卫生死角等地的清扫保洁工作也得到了落实。 “三赢”的局面得到了辖区企业的认可。2006年10月,陶家渡街办与攀煤(集团)公司生活公司达成“岗位承包协议”,7个社区共新增就业岗位380个。2006年,通过“岗位承包”、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及职业介绍等方式,陶家渡街办新增就业400余人。 为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帮助困难群众,王定云想了不少办法。 2006年8月,某药店要搬迁的信息传到了王定云耳里,他立即要求社区书记登门拜访,将沟北社区所处的地域位置、居民结构等情况向药店负责人一一讲明,并承诺在租金方面给予优惠,希望药店选址沟北社区,条件只有一个:为困难群众买药提供优惠。最终,该药店在沟北社区开业,该社区120户困难群众在药店买药,可享受8折优惠。 “不要小看这一点钱,它暖了困难群众的心。”在得到群众的认可后,2006年12月,王定云又以党建工作为契机,与辖区内的某超市达成协议:困难党员购物享受一定优惠。 家庭和谐美满,是每个当家人的心愿。现在,求发展求变化的意愿和行动、安居乐业的老百姓让陶家渡片区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王定云,是个合格的“当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