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震撼群山的壮歌

2007-06-11 08:4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记见义勇为好青年周彬彬和他的父母

  本报记者何桥君徐铭四川日报记者江芸涵

  “等我们毕业了,三个人一起去创业……”一个怀揣着希望正欲展开双翼拥抱明天的青年,为救溺水同窗,献出了年仅18岁的宝贵生命。

  “摸着我的良心说,是该先救别人,最后一步考虑自己……”一个身子孱弱的农村妇女,看见儿子的同学溺水,明知有生命危险,却毫不犹豫地大呼让儿子去救人。

  “罗杨是客人,肯定先救他……”一个墩实的中年汉子,在自己的儿子同样面临生死之时,毅然先救了别人。

  他们,就是攀枝花市仁和区总发乡立新村七社普普通通的一家。然而,在面对一名青年溺水时,舍己救人,先人后己的精神之花却在他们一家人的心中同时绽放。

  见义勇为好男儿 先人后己慈父母

  2007年6月2日,星期六。吃过中午饭,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学生罗杨、谭皓杰和小曹(外校学生)到同学周彬彬家去。这已经是罗杨多次到小周家了。“他们家虽然很穷,但对人很好,我去过几次就觉得很亲。那天他请我到他家玩时,我就象回家一样去了。”

  下午3点钟左右,周彬彬和父亲到承包的自家门前的鱼塘打鱼。周父拿着鱼网和小谭先到了对岸,小周则从家门前的鱼塘水面划着自制的竹筏到对岸拉线撒网。小罗下到浅水区玩。当小周拉着线往回划到鱼塘中央时,划水工具不慎掉入水中,小周只好下水推着竹筏拖网。“看他很疲乏,就想过去接他,于是我向他游过去。”小罗回忆说。

  小罗游了一段距离后,体力渐渐不支,开始往下沉。“不好了,不好了,彬彬,你的同学沉水了,快救他!”站在岸上的小周的母亲黄友会看见了,立即向儿子呼救。

  听到喊声,小周拼命向罗杨游去。“身子往下沉时,我的心里很恐慌,很急,挣扎着还呛了几口水。就在这时,突然感觉到有人在托我,潜意识的求生愿望让我不断的挣扎。彬彬托着我连续四、五次浮出水面,又沉入水中……”

  “搞快点……”小周的母亲大声朝对岸小周的父亲周国友喊。周国友见状,立即跃入水中,迅速游向小周和小罗,首先抱起小罗朝岸边游。

  “快点!快点!儿子看不见了……”小周的母亲惊呆了。此时周国友还未游到岸边,如果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小罗,也许儿子就得救了。但他没有,而是加快速度,把小罗救到岸边后才又回转身救儿子。

  “我一个猛子潜入水中去救儿子,第一次潜下去的时候还摸到了他的脚,但没抓住,等我再潜下去时却没有了。我摸啊,摸啊,摸了三、四周都摸不着。心里急了,就拉网来打捞。”在亲戚朋友和大家的帮助下,沉入水中20多分种的小周被捞了起来,大家一边为他做人工呼吸,一边打120求救……然而,周彬彬走了!

  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走了,带着曾经美好的梦想,永远定格在18岁的年轮。

  中年丧子悲痛难言 心里还装着别人的孩子

  看到儿子走了,周父当即瘫软在地。小罗也趴在岸边哭泣。因天热在家呆着的小曹听说后跑出来,和小谭禁不住想打他。“就是你,对不住彬彬……”小周父母看见后立即走向前去拉开。“我儿子走了,很伤心,你们不要打他,他也是父母养大的,他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向他的父母交待。”当天下午,三个同学一起下山回家,小周父母很不放心,怕他们因彬彬的事扯皮,在半路又将他们拦回来,叫来车子托人把他们送回去。

  闻听孙子去了的噩耗,年近七十的周奶奶跑来,抱着儿子痛哭:“你为什么不搞快点,一只手牵一个嘛,我就这么一个孙子……”“我咋个划水,只救得了一个,肯定得先救小罗……”周父泪流满面。

  小罗陷入深深的自责。不吃不喝不睡觉,几天就瘦了一圈。小周父母知道后宽慰他:“思想上不要背包袱,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就是对彬彬最好的安慰。”

  悲痛欲绝的周母,在记者采访时已流干了眼泪:“就是妈无能,没得法,我不会游泳,救不了他……他这样做是对的,摸着我的良心说,是该先救别人,最后一步考虑自己……”;周父说“罗杨是客人,肯定先救他……”

  没有深刻的思想,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却用闪光的行动诠释了舍己救人,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这就是周家父母和他们培育的儿子。

  他们家很穷,但他们家很亲

  回忆起第一次到周彬彬家,罗杨说,“他们家很穷,但很亲。”那是上学期的时候,听说彬彬要带同学回家玩,他爸爸骑摩托车到山下来接。到了门口,周母热情相迎。家里穷,鸭子是喂来卖的,但他们却杀了给我吃,还弄了鱼。第二次到他家是在上学期期末,也是他爸爸接送的,他妈妈菜也弄得很好,还蒸了油底肉。渐渐地,我就把他家当成了自己的家。两次都是星期六上午去,星期天下午才返校。第三次是他爷爷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下午要上课,彬彬都非叫我们到他家去吃中午饭。

  罗杨老家在资阳安岳,父亲在外打工,只有舅舅在攀枝花,要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才回家一次。

  周彬彬家原住仁和区新街附近,后因城镇建设,1998年搬到了离镇七八公里的半山上的总发乡立新村七社,靠承包鱼塘养鱼度日。一家三口在鱼塘边一间低矮的土墙房子挤了整整六年后,父母看儿子大了,才在旁边另修了一间屋子,小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父母住在旧屋里,一张床占据了大半个屋子,里面又窄又黑。室外一角炉子上常熬着中药。小周的母亲身体不好,长期吃中药调理,体重不足70斤,脸色腊黄。小周在学校每月的生活费只有50元。

  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却演绎了人间真情。父母言传身教儿子乐于助人

  “小周是个好孩子,在学校做卫生从不嫌累嫌脏,不斤斤计较。一次我去检查卫生,班里的学生都走完了,他还在那里将一张张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班主任段响荣说,周彬彬尊敬老师,乐于助人,和其他同学相处得很好。班里的同学因选修的课不同,有时下课要晚一些,他就给同学把饭打好;上操作课时,他总是把座位让给女同学……

  “在家里,他很勤快,回家就帮着我们做这做那。平时我和他父亲吵嘴时,他就在一旁默默地干活。他说‘我都把活干完了,你们还生什么气呀。’他每次都这样,总让我们吵不起来。”周母回忆起儿子,一把鼻涕一把泪。

  邻居贺绍英告诉记者,“这孩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很乖,很孝顺,也肯帮助人。一次我看见一个小孩在山上放牛,绳子没拉住,追不上牛,他发现了赶紧跑去追。这和他们家的言传身教有关吧。”邻居指指他家背后的一条山道说,“这条道原本不宽,还坑坑洼洼的,他父子俩常修路,现在变宽了变平了。”

  有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还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周父的言传身教,为周彬彬植入了一种外化于行动的精神:乐于助人。在面对处于危险之中的同窗时,他将其升华为舍己救人。

  “等我们打工挣了钱,我们三个人就一起去创业……”本该下月就到上海大酒店去实习的周彬彬,为救同窗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天悲泣,地恸哭。周彬彬走了,但他和他父母的精神却象一泓清池映照着人们心灵,犹如他们生活的那山那水,万古长存。

  小周出事后,在外地打工的小罗父亲很快赶回来,带着亲友多次上山去看小周父母,小罗父子俩守着火化彬彬。“是周伯伯给了你第二次生命,你不能忘记,以后要经常打电话问问他们,来看他们。”罗父说,他虽在外地打工,也要经常来电话关心他们。“我们虽不富有,但我会尽最大努力。”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学生闻听后,纷纷自发向这对失去儿子的中年夫妇捐款;一些市民看到报道后打电话询问,表示要捐款。和小周耍得好的同学写下了感怀信:“人的生命就是一盏灯,彬彬的生命之光虽很短暂,却照亮了他人。”巫芳同学写道:“平凡的父亲有着不平凡的举动,有着不平凡的爱……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爸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