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 本报记者 陈帆 “严书记可‘神’了,本领大!” 走进东区炳草岗街道湖光社区,居民们掰着手指,争相介绍严正的“神奇”本领。 “他的背包里,塞着几沓厚厚的打印纸,上面有许多居民的联系方式,一些困难家庭的,严书记倒背如流。” “社区里下岗失业人员有多少,谁有什么特长,严书记都知道。” “社区里哪里最忙,他保准在哪里出现。” …… 2002年,严正担任湖光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转眼,严正和湖光社区的1.2万余位居民们已经相处了5年。居民口中有关他的“神奇”,是严正用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酸甜苦辣换来的,但严正最感到高兴的是,这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酸甜苦辣换来了社区的发展、居民的安乐。 搭建“党员爱心屋” “群众不点头,工作不算完。”严正一直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 “湖光社区有1.2万余名居民,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困不困难,有什么需要我们解决的?”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后,严正和社区党员干部们开会,第一句话就提了这个问题。 2005年,湖光社区设立“党员会客厅”,37名党员志愿者在10余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轮流值班,无论居民有什么难事、琐事、麻烦事,只要来电、来信、来访,“党员会客厅”都会尽力为居民排忧解难。 社区失业人员向万源,由于生活困难,来到了“党员会客厅”。“党员会客厅”不仅帮助他解决了资金、场地等实际困难,还引导他与药商签订诚信、守信、无假药品的合同,使向万源顺利地办起了湖光社区第一家“社区放心药店”。摆脱了贫困的阴影,向万源怀着感激的心情,主动找到社区,放出“豪言壮语”:“社区特困户凭‘党员会客厅’的‘帮扶卡’,到我店里买药,只收进价!” “党员会客厅”成立至今,共接待居民来访370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20多件,“党员会客厅”成为党员帮助居民的“爱心屋”,党员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构筑“居民连心桥” 湖光社区成立于2001年8月,成立之初,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很不方便。为了让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严正带领社区干部,组织部分下岗失业居民先后办起了幼儿园、职业介绍所、“午托”、便民诊所、家政服务公司、物业公司等21个便民服务机构。 为提升社区服务的层次,湖光社区又推出了“居民联系卡”。不要小看这张卡片,它可是湖光社区家家必备的物件,卡片上罗列着各项便民服务项目,落款处的联系电话24小时开通。有了这张卡片,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水、电、气、电话费代缴、报刊杂志代订、书信投递到户、物业、家政、保健医疗等各项服务。谁家有困难,一个电话可能就解决了,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让居民们笑逐颜开。 社区里的特困户更让严正牵挂。2005年3月,湖光社区党支部委员组织辖区单位建立了“爱心互助超市”。发动居民和社会各界捐钱、捐物、捐服务。捐赠的物品、资金建有台帐,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目前,“爱心互助超市”共帮助社区特困户55人,捐助物资折合人民币2.7万余元。 营造“和谐安乐窝” 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湖光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严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为全面掌握情况,严正进张家,出李家,对社区每一位下岗职工的年龄、特长和家庭情况做到了然于胸。然后,他又跑上跑下,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供需信息网,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协作关系,创造就业机会。几年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结对子,开展弹性就业、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灵活就业方式,湖光社区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上万次,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80余人,中介成功400余人。 有一对聋哑夫妻,妻子名叫吴凤琴,她和丈夫都是失业人员,生活十分困难。严正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为吴凤琴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多次上门动员吴凤琴参加家政培训班,还帮助她联系到一家幼儿园作保洁工作,安置她的丈夫到小区打扫卫生,帮她5岁的儿子联系到红花幼儿园接受免费学前教育。看到严正,这对夫妻总是激动地比划着同样的手语,这无声的语言传达出一个意念:严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严正品味着社区工作的酸甜苦辣,也品味着社区工作带给他的感动和喜悦。当社区里的老人带着4个苹果来看他时,他感动了;当困难群众的书报亭开业时,他开心了…… 曾经有人问严正:“社区工作又多又杂,干起来辛苦不?”严正的回答是:“为了老百姓,再苦也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