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川红 今年6月25日是第17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土地管理的一贯重视和高度关注,理应引起各级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思与警醒,进一步增强节约集约用地、加强耕地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管好、用好土地资源。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人类与土地之间建立了最为紧密、最为深刻的依存关系。人类以文字、音符赞颂土地,以勤劳、智慧改良土地,以生命、鲜血捍卫土地。土地影响着人类生产力进步,支配着人类社会制度变革,承载着人类文明荣辱兴衰,土地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长期性问题,只有解决好土地问题,才能维护国家安定、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育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土地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因此烟消云散。目前,全国耕地总量仅有18.27亿亩,人均土地占有量仅为1.39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基本国策,严格土地管理和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指出我国在土地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把土地闸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温家宝总理还特别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这些号令掷地有声、庄严坚决,是各级政府、全国人民必须共同实现的战略目标。 对攀枝花而言,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攀枝花地处内陆,山高谷深、盆地交错,现有耕地面积为全省最少,可利用土地极为有限。但是,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对攀枝花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类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日益增加的现阶段,一定要打破土地粗放利用的旧格局,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坚守耕地红线,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要加快全市土地开发项目实施步伐,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做到占一补一;要认真执行各县(区)、乡(镇)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98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持在4.31万公顷不减少;要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要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对跨越红线、损毁耕地的事件要公开曝光、严惩不贷。 节约集约用地,必须更加注重国土资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必须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快建立“成本体现补偿、价格反映稀缺”的国土资源管理机制;必须坚持工业项目园区化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存量土地;必须坚持“有保有压”的供地原则,深入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严格执行相关定额标准;必须健全工业集约用地责任体系、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建立粗放用地企业整合与退出机制,推动用地单位挖潜节地增效。 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级政府领导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勇于转变观念、打破常规,积极承担起土地保护的历史使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切实转变土地管理方式、土地利用方式;社会各界要从现在做起,从长远考虑,从全局出发,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土地管理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实力攀枝花、魅力攀枝花、活力攀枝花、和谐攀枝花的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