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大集团必须具有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特征。我省采取政策引导和分类指导,对企业和集团扶优扶强,重点在于提高大企业大集团的竞争力。 客观地说,我省大企业大集团总体特征不明显,关键就在于竞争能力不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榜单中,川企上榜数量远远低于沿海省份,排位靠前的川企并非老牌大企业,而是刚迈进百亿企业行列的“新兵”。这个统计,既反映出我省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又说明,大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与资历深浅无关。 严峻形势告诉我们,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扶优扶强势在必行;提高企业竞争力,刻不容缓。 竞争力从何而来?企业外在的规模、品牌、市场占有率,内在的创新、管理、扩张能力等,都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四川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具有较强投融资能力、扩张能力和区域竞争力、能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从广义上说,这些“定语”都是提高竞争力的着力点,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 提高大企业大集团竞争力,首先要厘清对几组关系的认识。 ———快与慢。我省大企业大集团竞争力总体偏弱,机遇当前须快马加鞭。盲目追求高速度固然脱离实际,固步自封同样脱离实际。 ———大与强。规模的大与竞争力的强关系紧密,但大并不等于必然的强。既要防止企业重做大不重做强,也要防止只满足于局部相对强势而不思扩张。 ———内与外。提高竞争力主要靠“内功”,但也要善于借力。企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把自身置于全国、全省大局里,在与其他企业的分工协作中,在更大范围地配置资源中加快发展。 提高大企业大集团竞争力,需要两只“手”良性互动。随着《实施意见》的出台,政府“有形的手”已先声夺人;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也应积极舞动“无形的手”。 发展战略管根本、管长远。大企业大集团首先要形成明确的竞争战略。其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三,要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抓紧实施战略重组和产业链整合,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实现规模经济与技术优势的结合。 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紧紧抓住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重点,努力打造四川工业跨越的“龙头”和“脊梁”。 (载自6月27日《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