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科协优秀“金桥工程”项目 本报记者 唐双燕 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远远地我们就看到了仁和区总发乡立新村发荣热带水果科技示范场千亩郁郁葱葱的芒果苗,虽然攀枝花已到干旱季节,芒果苗却笼罩在一层薄雾中,让人犹入仙境。我们走进一看才发现芒果林里安装了许多的小管道,管道上密密的小孔正在不停地为树苗喷洒水雾。这就是我市实施的“金桥工程”项目中的一个科研成果,大型沼气池综合利用,沼液滴灌、喷灌技术。 沼液滴喷灌溉技术,是通过储粪池产生沼气后,储存在沼气池里,沼液积累后供果树灌溉。另外,沼气也可以作为农户的生活用能。目前沼液滴喷灌溉技术已经在全市很多果林进行了推广,为果农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发荣热带水果科技示范场场主邱发荣告诉记者: “由于地势很陡、气候又干旱,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工挑水上山灌溉,现在用了这个技术,不但灌溉效果好,每年可节约劳务费10万元。” 据了解,“大型沼气池建设及三沼综合利用”项目是仁和区首次获省级立项项目,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如今投资536万元在4000亩的市发荣热带水果苗木示范场的7个养殖场内建成了80-13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7个,在芒果园内实施沼液滴喷灌溉技术,年增效益466万元,已成为仁和区能源建设的样板示范工程。“三沼综合利用”农村能源建设的实施,解决了项目区农户的燃料的供求矛盾,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状况,而且巩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据统计,仁和区高寒山区在未搞“一池三改”前,每户一年砍柴约7500公斤,约合750元。“一池三改”建设之后,既卫生省时,又节约了燃料支出,保护了生态环境,极大地提高了仁和工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为农户走上致富路架起了一座“金桥”。 “金桥工程”是科协系统在新时期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特色工作,通过发挥科协的网络优势,开发、研究一些经济效益、影响大的技术项目,并向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培训,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了解,自2002年以来,我市“金桥工程”共完成196项,项目新增产值40多亿元,节约资金26500万元。共举办农村科普培训班近660期,培训农村干部群众26.7万人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60项,建立各类科普示范基地1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