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铭 今年,我市的禁毒宣传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向乡村。“禁毒宣传乡村行”车队于6月24日从市中心广场出发,前往盐边北部山区的格萨拉乡和温泉乡,并在那里开展了为期4天的禁毒宣传活动。在为期4天的“禁毒宣传乡村行”活动中,身为记者的我扮演着双重身份:参与者和旁观者。也正是这种特殊的视角,让我了解到了一段有关禁毒宣传路上的故事。 禁毒从娃娃抓起 宣传车队跋涉百余公里前往我市高寒山区彝族聚居地。6月24日,“禁毒宣传乡村行”车队抵达格萨拉乡驻地后,稍事休整,于当晚驱车前往该乡支河路小学开展了第一场宣传活动。 尽管天空飘起阵阵细雨,但小学校的操场上聚满了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老乡们。对于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彝族同胞来说,这样的活动难得一见。热闹的场面对孩子的吸引力十分巨大,一经招呼,民警身边便围坐了数不清的孩子。 从毒品的种类到危害,民警细心地向孩子们讲述着有关毒品的科学知识。“你们自己不能吸毒,要远离毒品。回家以后还要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不能吸毒,更不能去贩毒。” 孩子们聆听着民警的教诲,脸上不时露出憨厚的笑容。我拉住身边的一个孩子问道:“你晓得啥子是毒品吗?”“知道,是鸦片、白面。”“那你晓得为啥子不能吃毒品吗?”“就是不能吃了么!是毒药得嘛!”当我准备继续问下去时,孩子挣脱我的手转身跑开,躲在远处看着我偷偷发笑。 近年来,受农民进城务工接触毒品和贩毒分子急于扩大毒品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毒品问题有城市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迅速蔓延的趋势。 由于受到毒品犯罪高额收益的刺激,一些农民加入到贩毒行列,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吸毒、零星贩毒现象较为突出。 工作人员有关禁毒知识的讲解,还只能给孩子们一些朦胧的认识。正是这种朦胧的认识,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他们来说,显得极其宝贵。此时此刻,能够给他们上一堂有关禁毒知识的课程,就有可能使他们终身远离毒品。 禁毒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远离毒品的意识。一次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边远山区的孩子们获益匪浅。 发放宣传资料、展示毒品样品、放映禁毒宣传影片……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让当地群众进一步了解了毒品的危害性。在之后几天的活动中,宣传队先后前往格萨拉乡中心校、岩口新村小学和温泉乡三村开展了禁毒宣传活动。 志愿者进山来 本次宣传活动中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志愿者。 平时这群志愿者心怀自然,酷爱户外运动,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是他们寻找人生真谛的场所。“格萨拉是一片原始的处女地,我们不愿让毒品玷污了她。”一位志愿者如是说。 每到一处,志愿者都能成为本次宣传活动中的亮点。布置现场时,他们攀上爬下;宣传活动中,他们不厌其烦进行讲解。 6月26日晚,禁毒宣传队来到格萨拉乡中心校开展活动。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忙着布置现场。学校操场被学生和附近闻讯赶来的老乡们挤满。志愿者们手拿一摞摞宣传资料,穿梭在人群之中。“我真是没有想到,那么厚一摞资料不到5分钟就被‘抢’光,生活在边远山区的人太需要与外界的交流了!”一名志愿者如是说。 边远山区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的落后,更直接的是信息的相对闭塞。 宣传现场“哄抢”资料的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里的人们需要加深对外界的了解,他们甚至感觉到了信息闭塞对当地发展所造成的种种阻碍。如果,那一张张禁毒宣传资料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或许山里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欲望也能成为一股无限的张力。 外地教师的感慨 宣传中,我结识了几位来当地教书的教师,他们来自省内不同的地方,但都有相同的背景,就是都在农村长大。 其中一位老师说:“这里山好,水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太偏僻了。这里的孩子对外界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们的父母普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一辈子生活在山里。这些孩子要是不读点书,一辈子就只能走父母的老路了。” 每到一个宣传现场,我都喜欢静静坐在一旁,观察那些穿梭在人群的山里人。他们总是习惯用一种纯朴、神往还夹杂着一些陌生的眼神注视着我们这些城里人。照相机、手机、笔记本电脑,在他们看来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他们坚持着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在那狭小的思维空间里想象着外面的世界。 本次采访接近尾声时,彝族孩子与我的对话再次在脑中浮现,或许这样一次宣传活动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将毒品与边远山区隔绝开来,但那里的人民需要这样的信息,这是他们了解外界的一条途径。禁毒宣传乡村行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在这条艰难道路上,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他们来说,这几页薄纸是他们了解外界的一种途径,一些看似浅显的讲解能使他们远离毒品,拥有一份平静的生活。这样的宣传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旅途上,高寒山区的美景一幅幅展现在我眼前,那里有蓝天白云,在垂柳小河,还有点缀在山间盆地中的户户人家……“禁毒宣传乡村行”究竟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片纯朴、广袤的土地不被毒品所侵蚀,为生活在这里的民族同胞打造一片洁净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