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双燕 他们退休不退岗,依然充分发挥着老专家、老学者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优势,依然保持着实事求是的作风,活跃在我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他们开展学术交流、专题研讨、技术论证等工作,努力地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积极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就是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会员们。 2006年,我市银发科技创新奖得主杨保祥、吴得郁、李永明、杜天理、许光奎所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正是近两年来众多成果的缩影。他们的成果,不仅产业化价值明显,还会产生数亿元的效益,有的在国内也具有推广价值。 自2002年以来,市老科协为推动我市做大钛产业一直锲而不舍地努力着,目前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市老科协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完成了“攀枝花钛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攀枝花钛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两项约10万字的课题研究。银发科技创新奖得主杨保祥用低价原料替代价昂的废金属钛等,低成本生产出高钛铁,技术具有创新性,为市金勇公司开发生产了高钛铁新工艺,建立了生产线,并投入生产,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银发科技创新奖得主58岁的市老科协会员吴得郁,在市永兴钛业公司支持下,经国家科技部资助,历时七年,克服重重技术障碍,研发出了中国首台6300KVA密闭电炉,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于2006年8月正式投入生产。 近年来,针对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面临的节能降耗有难度、环保压力大、资源利用有些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繁重等问题,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专门成立了能源专委会,积极开展节能潜力调研和节能技术及替代产品的开发取得明显成效。2006银发科技创新奖得主71岁的市老科协会员许光奎,在自主开发替代进口产品上做文章,解除进口压力。攀钢冷轧厂轧辊化装置部件——毛化棒及其插座靠进口供应,不仅采购价格高,订货周期长,影响生产,且受制于人。许光奎和他的一些老伙伴们通过各种技术性分析,终于研制出毛化棒及其插座,多年来供应冷轧厂,解除进口压力,使攀研院老科协成为中国冷轧毛化棒及其插座唯一国产化单位,不仅每年节省数十万元采购外汇,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冷轧厂的正常生产。 市老科协还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出谋划策,编制了高炉渣、煤矸石等17种“工业废物利用的科研攻关、产业化生产项目指南”和6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简介资料”;受西区政府委托,完成了21个项目的“西区循环经济项目汇编”。银发科技创新奖得主66岁的市老科协会员李永明与市庆远公司合作,进行低铝粉煤灰提取氧铝试验,获得突破性进展,生产线既可生产氧化铝,又可生产水泥,有“一厂变两厂”的经营效果,在我市发展粉煤灰提铝产业,前景看好,且在全国都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研制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样机已在仁和垃圾场试用。市老科协支持的“全红格矿高炉冶炼天然合金生铁工艺研究”为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开辟了又一块新天地。市老科协还通过中国老科协向国家有关部委报送了“攀枝花市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必要性,可性行及发展思路要点”,正在争取国家对攀枝花的支持。同时,市老科协通过承办“四川攀枝花冬季阳光、休闲、养生”论坛,吸引省内外老年人冬季到攀枝花“农家乐”过冬,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