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播撒绿色的希望

2007-07-18 21:05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3.JPG  

  ——记中国“印楝北移”先行者解培惠

  本报记者李定辉陈帆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的变化让全世界将目光聚焦在这里。

  4年前,记忆中的拉鲊是一片荒山秃岭;4年后,现实中的拉鲊已满山葱郁。

  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绿色奇迹,由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创造。同时,这位老人用行动在默默地践行着攀枝花精神,并展示着新的时代风貌。

  金沙江边,清瘦矍铄的老人扶锄而立,徐徐江风,拂散他一头银发。老人名叫解培惠,脚下滔滔江水,似在述说他不平凡的科研生涯。

  在职时,解培惠致力于热带作物的科学研究,成果颇丰;退休后,解培惠自筹资金从国外把神奇的印楝引入中国,引到了攀枝花,为印楝产业的研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我国“印楝北移”成功的先驱。而解培惠对金沙江干热河谷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则赋予了他播撒绿色希望的使命。

  昆虫专家与绿色结缘

  1960年,解培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原本从事昆虫等方面研究的他,却因一篇有关印楝的文章,开始了一生的执着追求。

  1989年一个普通的日子,解培惠在德宏州热带作物研究所翻阅资料,一篇巴掌大的文章走进了他的视野。文章报道称,“生物农药”——印楝已在国内引种成功。多年的科研经验使解培惠敏感地认识到:这种神奇的植物将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后,解培惠开始大量收集有关印楝的资料。

  印楝,属于楝科常绿乔木,原生于印度、缅甸等热带国家。耐旱耐热、速生快长,功用奇特,根、茎、叶、花、果实及树皮等,都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对热带荒漠及干热地带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特殊的作用。

  “迄今为止,国际上为印楝这种植物专门召开过8次会议;引种试种的国家和地区超过80个;全球与它有关的专利多达300多项,中国有40多项。有哪种植物、哪个树种能在世界上受到如此关注?能获得如此殊荣?没有。”时隔18年,在2007年7月6日,在拉鲊葱郁的印楝林里,面对记者的采访,谈论起印楝,解培惠目光之中仍旧透露出当年的激扬飞跃。

  当时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印楝只能生长于热带北纬20度以南,这使许多有志于利用印楝种植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学者望而却步。但解培惠却将一个绿色的梦想种在了心里。“如果将印楝生长纬度北移1度,中国将有无数的荒漠成为绿洲!”从此,“印楝北移”成为解培惠不懈追求的目标。

  “倔老头”为绿色梦想呕心沥血

  由于印楝的原生地在印度、缅甸等热带国家,想要实现“印楝北移”的梦想,解培惠首先将自己的脚步朝向了南方。

  1990年,当时年过半百的解培惠只身前往缅甸。回国时,他的行囊中多了一包印楝种子。

  小小的种子,为解培惠带来了沉甸甸的责任。在云南瑞丽,解培惠像对待亲生儿子般对待印楝苗。这段时间,解培惠的生活在常人眼中简直枯燥到了极点,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对比研究,就是在苗圃里观察印楝的生长情况,印楝生长环境中温度、湿度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可以令解培惠彻夜难眠。

  一年后,解培惠栽种的49株印楝逐渐壮硕,最高的植株已达3米,就在解培惠距成功仅一步之遥时,一场低温灾害席卷瑞丽,49株印楝无一存活。

  365个日日夜夜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失败,解培惠老泪纵横。冷静下来的解培惠,想到了自己改变生态环境,创建“绿色王国”的初衷。于是,在学术界的质疑声中,亲友的反对声中,解培惠再次踏上了寻找印楝适生地的漫漫旅程。

  究竟是什么让解培惠拥有着近乎顽固的执着?“解培惠是个倔老头。”有人这样解释原因。这个解释来自于“橡胶北移”的成功。

  上世纪60年代,《大英百科全书》曾断言:橡胶树只能生长在北纬17度以南的热带地域。而解培惠和他的同事们却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探索、实践,终于成功完成了橡胶北移的课题,使500多万亩橡胶在地处北纬25度左右的云南德宏州扎根,在世界植胶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瑞丽种植印楝的失败带给解培惠的不仅是痛苦,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接下来的13个春秋里,解培惠仍然保持着自己“倔强”的本性。

  2001年,解培惠翻山越岭,沿澜沧江、湄公河而下,只身深入“金三角”,劝说当地军政领导销毁罂粟田,改种印楝。最终,解培惠与当地军政领导达成印楝替代种植罂粟的协议,他执意要在合同中加上一句话:从根本上清除毒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及心愿。

  凭着这种对理想的坚定信念,13年里,解培惠多次自费出国考察、引种、引药回国试种、试用。为了印楝能在中国落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造福人民,他的两脚踏遍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岸。渴了喝一杯凉水,饿了吃一碗方便面条,晚上住的是鸡毛小店,风里来雨里去,耗尽了全部积蓄。最终,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云南元谋及攀枝花等地,解培惠把我国素无自然分布的印楝树栽培成功。

  突破国际公认“种植禁区”

  推开窗满眼风景,走出门春暖花开。这是解培惠对自己在云南瑞丽的家所做的描述。

  现在,解培惠和老伴居住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一个很多人眼里的位于金沙江畔的偏僻小山村。

  2003年,也就是解培惠68岁那年,他告别自己在云南瑞丽的家,只身来到拉鲊,开展印楝栽培及选育种研究。

  早在1990年,为了让印楝在中国扎根,作为我国研究印楝北移的先行者,解培惠就象踏上过攀枝花的土地。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解培惠发现,印楝北移栽培的最佳地方就是攀枝花。

  从理论上讲,在这里大面积种植印楝很可能会失败。但当时年近七旬的解培惠却愿意接受这种挑战,“攀枝花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与印楝原生地印度、缅甸相比,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随时都在威胁印楝及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但正因为如此,我的工作才富有挑战性。如果在攀枝花把印楝种好了,那么全国其它很多地方也可以种好。”这样的信念让解培惠决定,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建成世界上最具有特色的印楝生产基地,实现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解培惠的决定让学术界的朋友们为他捏了一把汗。从地图上看,超过北纬26度,冬季有低温的地区,根本就没有种出印楝的可能。

  拉鲊基地的初始建设是艰苦的,解培惠就像一头开荒牛,每天上山下山,风吹雨打,烈日灸烤,毫无怨言。他带领民工和农户整地、育种、挖坑、移苗……事必躬亲,一丝不苟。这种敬业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一些农民想不到,整天和他们一起劳作,对待农事如此认真和熟练的老人,竟是名扬国际的专家。

  “在最困难的时候,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坚定了在攀枝花开展科研的信心。”谈到印楝的发展,解培惠略显激动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

  挑战接踵而来……

  2003年底,解培惠刚选育出第一批290多万株印楝幼苗,就遭遇了一次霜冻的严峻考验,其中有20多万株幼苗受冻而死,其他大部分幼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冻伤。解培惠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一一应对。并使印楝与川楝、苦楝等楝科植物“喜结良缘”,培育出速生、耐寒、质优的印楝新品系。

  2005年3月,攀枝花出现了20多年来未遇的“倒春寒”,拉鲊基地的一些未经改良的印楝出现枯枝落叶,而大多数经过改良的印楝品种却安然无恙。紧接着,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袭来,不少引进印楝的叶片被灼焦,小幼苗被晒死,但经过无性杂交选育的印楝新品系约有85%都经受住了寒害、干旱的考验。

  解培惠成功了!

  通过测试,在攀枝花选育的耐寒、高产、优质印楝新品系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其药用成分比原产国略高,更具开发价值,终结了我国北纬26度无印楝的历史。不仅如此,解培惠还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干热河谷成功栽培印楝的先进技术。短短几年,印楝在四川、云南的种植面积已突破10余万亩,全世界25个印楝品系,仅拉鲊就有22个,成为我国拥有印楝种质资源最多的基因库。有关专家称:“这是世界植树史上的一大创举。”

  七旬老人立志播撒绿色希望

  站在拉鲊的山顶上,放眼望去,整个河谷已被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印楝所覆盖,这些印楝就是解培惠培育的新品系;在成片的印楝林中,有一些种得早的已开始挂果。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很难想象四年前这里竟是一片不毛之地。

  2004年5月,全球印楝产业最具影响和规模的印度柏利公司专家戈比博士到拉鲊基地考察后说:“在中国生态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长出这样好的印楝,我感到不可思议!”

  2005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有关负责人到拉鲊考察后,建议将该基地确定为该校博士后工作站。

  曾经有人向解培惠问道:“你的绿色王国,需要多长时间来建造?”解培惠的回答是一生。如今,解培惠已72岁高龄,他已为自己的绿色梦想付出了17年的生命和精力,金沙江干热河谷两岸那迎风起舞的印楝是对解培惠17年来播撒绿色希望的回报。

  “我将尽毕生精力,以攀枝花为核心,尽快建成世界拥有印楝种质资源最多,亚洲乃至世界最大、最具特色的植物药源基地和我国系统研究印楝的中心及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使攀枝花成为山清水秀、蓝天白云、楝花飘香、经济繁荣的绿洲,最终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印楝种植国。”

  天高云淡,大江奔流,解培惠誓言铮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