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数百亿强力“创卫”,奖励灭蝇、管制瓜农、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健康新生活
据新华社报道 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洛阳市从今年初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卫”运动。随着各项工作紧锣密地开展,尤其是检查组评估日期的临近,洛阳城里却发生了一些外人看不太懂的“怪事”:先是某街道办事处出台措施,群众每打死一只苍蝇奖励5毛钱;再就是“瓜果直销点”的瓜农被强制要求把西瓜从地上挪到车上卖;在有的居民区,就连粮油店也一度被迫关门,市民买挂面不得不到很远的超市去;街头巷角的便民早点,也不知被赶到哪里…… 灭蝇1只奖励5毛 7月1日,洛阳市一街道办事处出台措施,向辖区群众承诺每打死一只苍蝇奖励5毛钱。那天上午9:00至11:30,这个办事处共收购苍蝇2000多只,支出1000多元。该办事处主任胡贵生说,全市都在为“创卫”献计献策,作为基层组织,觉得奖钱更容易调动市民灭蝇积极性。 轰轰烈烈的“创卫”活动在洛阳城的各个角落都留有痕迹,尤其体现在社会卫生和群众健康等细节,比如投资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繁华地段和沿街单位厕所全部对外开放、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强力推行餐具集中消毒、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 洛阳市中心医院一位护士介绍,现在医院的工作除了治病救人,还有好多额外“业务”。为了应付包括“创卫”在内的各种检查,医院给每人发了本知识手册,要“天天考,天天问”。“每天交接班,我们都要互相提问,比如‘八不准’是哪‘八不准’,‘四害’是什么?医生还要到病房里去考病人。想想都有点好笑!” 还有群众反映,为了应付暗访组,有些居民区附近的小吃店和菜市场一度被关门。 瓜农不得就地卖瓜 在洛阳,“创卫”对民生的又一直接影响是设立“瓜果直销点”。涧西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对记者称,作为“创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市里要求对直销点加强管理,按要求西瓜必须要放到车上卖。 7月16日下午,在洛阳市涧西区豫北二路的“瓜果直销点”摆摊卖瓜的李修会说:“这两天总下雨,西瓜不好卖,现在还剩下1万多斤。可是最近几天城管人员要求西瓜不能摆在地上,必须要放到车上卖。” 在长春路直销点,宜阳县瓜农付金牛说:“‘瓜果直销点’是去年设立的,按规定瓜农只要持有‘直销许可证’就能进城卖瓜。可现在要求一律放到车上卖,卖西瓜利润本来就不大,这一下更挣不到钱了。” 一位卖桃的妇女说,把西瓜放到车上卖,大车一天要多花100块钱,即使小车一天也要多花七八十块。 涧西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说,由于市里会派人不定期检查,如果发现瓜果梨桃一堆堆地放在地上,管理人员不但会被通报批评,而且还要在绩效考核中被扣分,“这都是和工资挂钩的。” 爱卫会多为单位“一把手” 据了解,洛阳市提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已有11年,今年3月份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4月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专家组经过暗访后,对其“创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目前整个创建活动已进入第二阶段,正等待下一步的技术评估。 有关材料显示,洛阳市为“创卫”,不但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要求政府组织、分级负责和全民参与,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为了加大力度,加强领导,一个月前,洛阳市还将市爱卫会的成员进行了临时调整。记者注意到,现有的36名成员中超过三分之二都来自相关单位的“一把手”。 除了申报国家级卫生城市之外,洛阳市还将申报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有关材料显示,为了搞好“五城联创”工作,洛阳市成立了“五城联创”指挥部,由主要领导担任政委和指挥长,下设创建办公室,工作人员50多人。 未来将投300亿 为了推动“创卫”工作深入开展,洛阳市重点实施了河渠治理、旧城改造、城市绿化、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九大工程。洛阳市民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表示,和以前相比,现在的洛阳确实变得干净、整洁、漂亮了。 实际上,洛阳仍然算不上一个富裕的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洛阳市财政收入为150多亿元,而在其所辖的8个县中5个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市有近700个贫困村。 而自1996年提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目标至今,洛阳市历届政府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诸多方面已先后投入资金高达数百亿元,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陆续投入约300亿元。 洛阳市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创卫’后市容市貌是看着比以前舒服多了,但是老百姓关心的还是基本生活问题。” 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到底是在“创卫”,还是在扰民?针对洛阳“创卫”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说,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是件好事,但应该处理好和百姓生活的关系。如果“创卫”变成了扰民,这就扭曲了国家开展这类评比活动的初衷。 争“创卫”洛阳官员总动员 法官上街捡烟头,官员被传盯梢暗访组,创卫工作不力有被免职风险 ■ 调查 今年是洛阳创卫力度最大的一年。各机关局委几乎以2/3的精力用于创卫。在国家爱卫办暗访组到达洛阳后,甚至传出了当地派人跟踪暗访组的消息。 法官不判案上街捡烟头 4月份的洛阳,街头出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大街小巷都是戴红袖章的人在捡烟头。他们都是洛阳市各机关单位和街道、社区的干部。 洛阳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还经历了这样一幕:在法庭上,本来应该有三名法官出庭审理案件,结果只有一名法官出庭。法官说,另两位法官为了创卫上街捡烟头去了。记者未能向法院证实此事。 洛阳市创卫办有关官员介绍,4月份是爱国卫生运动月,洛阳组织了20万人参与这一活动。捡烟头,成为活动的一个主要项目。 “盯梢”国家暗访组? 在洛阳街头,关于当地派人跟踪盯梢国家爱卫办暗访组的传言,沸沸扬扬。 “听说暗访组一下飞机,就有人知道了,并开始跟踪。”在洛阳市政协家属院,一位退休老干部介绍。 据介绍,洛阳方面在火车站、飞机场都安排了人手,凡是从北京等“嫌疑地”来的客人,都有人盯梢跟踪。而这些“暗探”,不断向上级汇报“暗访组”坐什么车,到了哪个地方。 “他们住哪个宾馆、在哪里吃饭,都有人跟着。”洛阳市政协家属院老人说。 这些故事,记者在洛阳市一些社区干部那里,得到了印证。 “那几天,我们还不断接到短信,通知我们‘暗访组’到了哪个地方,然后要求派人跟着。”一位社区基层干部说。 洛阳市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3名来自北京的游客,一下火车,就被盯上了。结果3人先后去了龙门石窟、白马寺,游玩一番后走了。盯梢的人这才知道,跟错人了。 跟错人的故事,洛阳市一些创卫官员也都听说过。洛阳市一位创卫官员解释,这不是洛阳市创建部门的意思,而是一些区自己采取的一些方式。 洛阳多位创卫官员肯定地表示,政府没有这么授意,应该只是个别情况,并不能因此否定洛阳创卫的大局。 创卫不力有被罢免之险 记者发现一份《关于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实行责任追究制的通知》。它明确了,要把创卫工作与领导干部考核结合起来,对在创卫工作中政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不履行职能、失职渎职的干部予以追究。 《洛阳日报》2006年,报道,该市廛河区古仓办事处主任,因创卫工作不力,被免职。 记者还了解到,此后相继有洛龙区卫生局局长因对创卫有抵触情绪,被调离岗位,老城区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也因创卫不力被免职。 洛阳市西工区一位街道办事处干部十分感慨,“干创卫工作,是有风险的。” 本报记者 褚朝新 强力“创卫”能维持多久? 两年前洛阳派人学习外地长效机制经验,今仍未完全建立 ■ 求解之道 强力“创卫”能维持多久? 两年前洛阳派人学习外地长效机制经验,今仍未完全建立 高强度的创卫运动能维持多久,这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洛阳市环卫局局长赵连岭,对创卫中有些区环卫工人超负荷工作的情况表示担忧。 环卫工人工作劳动量加大、劳动时间延长。高强度的工作,他们能坚持一个月两个月,但能不能坚持半年一年乃至更久呢?这个问题,直接牵涉到创卫成功能否长久保持。 河南济源市经过9年努力,2006年获得国家级卫生城市称号,但仅仅时隔一年,济源市容出现脏乱差的反弹局面。 “从其他已经拿到国家卫生城市牌子的城市看,创卫成功后不同程度出现反弹成为共性问题。”洛阳市创卫办有关官员介绍,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洛阳正在思考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 虽然还没有捧回国家卫生城市的牌子,但洛阳早在2005年,就开始派人去外地学习建立长效机制的先进经验。 “洛阳创卫,不是为了拿牌子争荣誉,不是短时期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是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有效载体。”该官员说。 而在洛阳街头,出租车司机王辉有些担心,“洛阳老百姓素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只怕以后不能长期保持路上这么干净。” “大力度的宣传,是希望创卫深入人心,只有得到市民的配合,创卫的成果才能得到长期的共同维护,而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位创卫官员说,创卫长效机制的建立,仍任务艰巨。 本报记者 褚朝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