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民族团结奔富路

2007-08-06 08:30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记米易县普威镇新农村党支部书记黄正友

  特约记者 曾茂军

  普威镇位于米易县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而新农村则是普威镇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彝族村之一。全村1900多人,就有彝、回、白等少数民族群众800多人,占了将近一半的人口。一个时期以来,居住在高山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均收入不高,生产和生活落后于汉族群众,全村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黄正友是一位在新农村土生土长的干部,与新农村这方养育他的热土和各族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从198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他把全村各族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化作精神动力,全身心带领各族农民脱贫致富。

  2005年8月,普威镇遭遇到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的洪水冲毁了丰收在望的庄稼、冲塌了大量民房,新农村8社127名彝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凌晨1:00,黄正友带领村社干部打着手电、点着松明火把,经过2小时的奋战,迅速将受困的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为了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他连续两天两夜不休息,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疏洪水、筑堤坝。洪水过后,在县、镇的帮助下,他组织全村干部群众修复防洪坝5公里、水毁工程4处、引水渠2公里,保证了来年农业生产。

  后来,经地质部门勘查,新农村8社境内属于滑坡地带,黄正友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心中一直牵挂着该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远离灾害造成的地质隐患,他及时向普威镇报告并提出让全社村民整体搬迁的想法。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他的积极参与协调下,新农村8社异地整体搬迁工程在2006年顺利完工。目前,移民们已住上了安全漂亮的新房子,用上了方便快捷的能源灶,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用上了照明电。

  新农村9社是2003年安置凉山自发迁居移民时新并入新农村的,地处高寒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有的彝族同胞甚至听不懂汉语。面对这种状况,黄正友积极与普威中心校衔接,将该社的适龄孩子通过实施“两免一补”优惠政策,送到学校读书。由于上学路途太远,他又多方奔走,帮助孩子们在集镇内租到了房租较便宜的住房。对已成年的文盲农民,他聘请镇上的扫盲教师定期开展扫盲工作。在经济发展上,他与县农牧部门协调,邀请科技人员到9社去考察。现在,该社已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山山羊、黄牛等,种植了核桃、青椒等高山作物。由于山高缺水,9社村民的生活用水较困难。黄正友不怕山高路陡,不怕路途遥远,到9社寻找水源,并向镇政府提出了解决该社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的请示。在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下,9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已于2007年初完工。

  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黄正友发现新农村7、8、9社的一些彝族农民,在科学种田上总是落后于汉族农民。为此,他动员汉族农民与彝族农民在生产中相互合作,农忙时彝汉兄弟相互帮忙,增进了汉彝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了先进种植技术在少数民族农民中的推广应用。如今,这3个社的少数民族也像新农村另外6个汉族社一样,养殖业、种植业在全镇小有名气,种上了适应高山生长的核桃、板粟和花椒等经济作物,学习用汉族的养殖方式实行圈养牲畜。目前这3个社畜牧年产值达180万元,养殖大户就有4户,占全镇的三分之一。种植的1600余亩林果,年产值达到200万元。

  由于一些农业项目几年难以见效,黄正友想了很多办法来增加村民收入。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农户适时提出调整种植结构的可行性建议,为逐年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条捷径;组织本村的贫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劳务收入。现在全村外出从事副业的人达到400多人,年收入达40多万元。2006年,新农村人均纯收入3556元,比2005年增加了444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黄正友关心民族发展,与全村各族群众成了知心朋友,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新农村呈现出汉、彝、回、白等各个民族不分彼此,如一个大家庭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的和谐景象。2006年7月,他被米易县委表彰为优秀村支部书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