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米易县新农村建设的报道 实习生 耿薛航 本报记者 陈帆 阡陌交错,稻花飘香,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 米易县广袤的土地上,洋溢着丰收的气息。今年上半年,米易县农业总产值达4.6亿余元,同比增长17.53%;农业增加值达3.19亿余元,同比增长17.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64元,同比增长233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米易县17万多位农民群众迎来又一个金秋八月,又一个丰收季节,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辛勤劳作换来的回报,还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给他们的沉甸甸的实惠。 特色产业铺就“金光大道”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的农户们正走在一条“金光大道”上。 过去,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种一片坡,收一簸萝”的现象在新山乡尤其明显,品种重复,没有特色等问题阻碍了新山傈僳族乡农村经济发展。今年8月,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在新山傈僳族乡设立了科技示范场,对800亩晚熟芒果进行了改造,带动新山傈僳族乡400余户农户发展芒果产业。 一项项实惠让新山傈僳族乡农户们的生活逐渐充实起来。除了购买苗木的补贴,当地种植芒果的农户还可免费学习芒果种植技术,目前已有300多人次接受技术培训。在科技示范场种植芒果的30多位农户,在每月领取工资的同时,还可用自己的劳动“入股”,收获时,农户负责管理的芒果如果产量高、质量好,还可获得相应的“分红”。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让农户们得到实惠,正是米易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今年,闻名攀西的米易早春蔬菜再次获得市场的首肯。通过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调整品种结构,加强技术指导,依托攀西农产品交易中心不断拓展蔬菜销售市场,米易县实现了早春蔬菜产销两旺。今年全县早春蔬菜产量达14.9万余吨,产值2.3亿余元,同比增加14.38%;外销早春蔬菜13.4万余吨,外销收入占早春蔬菜产值的比重达90%,蔬菜商品率达90%。 今年,米易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和“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适用技术,一套扶持政策”的要求,着力完善了蔬菜、芒果、枇杷、烤烟、蚕桑等产业的发展规划,从资金、技术、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的扶持政策。未来,米易的农户将在特色产业的“金光大道”上越走越远。 产业互动搭建宽广“舞台” 在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米易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产业互动的路子,实现由单纯的林果业生产逐步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型,以农业发展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梨花节”、“樱桃节”……这些节日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在很多米易农户们的眼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农村里的“土节”。 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到农村里过“土节”,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土节”里学习做生意,走上致富路。2006年之前,普威镇没有农家乐,到2007年第二届普威梨花节时,已有28家农家乐负责接待游客。该镇独树村8组村民周礼明过去靠种田、放羊为生,现在,依托9亩多果园,周礼明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家乐老板,2007年,他创办的农家乐在梨花节期间创收万余元。 作为米易县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前,米易县禹王宫村、独树村、黄草村、青皮村等6个村在产业互动的道路上初显成效,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独树村以普威梨花节和水果开园节促进民族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黄草村以一年一度的“黄草樱桃节”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青皮村依托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培育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禹王宫村形成了葡萄、蔬菜、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继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据米易县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米易县将进一步深化产业互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舞台”更宽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