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禹 王澍虹 陶家渡片区的宝鼎山下,生活着十余万矿区职工家属。如今,特别是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通过“冬旅”和“创卫”,这里正在发生着变化。老百姓目睹着这些变化,内心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喜悦。 蒋玉兰,大家都叫她蒋阿姨,她可是个闲不住的大忙人,刚从医院接回患有矽肺病的丈夫方廷富,就忙着整理家务,做晚饭,因为七点半到九点是她雷打不动的跳舞时间。她说,现在日子好了,环境美了,儿女成家立业了,我们老俩口的晚年生活更应该过得丰富多彩一些,跳舞健身、看新闻是我最大的事。花山矿中老年秧歌舞蹈队,成立于1999年3月,当时的蒋玉兰从辽宁阜新随丈夫迁家来攀枝花没几年时间,因为矿上时兴“大集体”解散后便闲置在家中。在北方当了12年民办教师的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着独特的追求。她反复琢磨着,这一天到晚总是呆在家中可不行,早晚也会呆出病来,就萌发一个想法,把姐妹们组织起来跳东北大秧歌,既锻炼了身体,又舒展了心情。当她把想法一提出来,就立即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于是,丈夫和她就把家里的录音机提到了矿中心的球场坝坝上。每当傍晚,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两口子便跳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周围街坊找她来学秧歌的人越来越多,没几个月功夫,队伍开始壮大。参加秧歌健身的人员在年龄结构上也发生着变化,从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妇女,到来学跳舞的小伙子、小姑娘们,还有在校的小学生也趁着休息来跳上几曲。人数由原来的二三十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秧歌“火”了,特别是盛夏,当阳光隐退后,跳舞和围观的人把球场占满了。这种喜闻乐见的群众自发性文体活动,很快得到了矿领导的重视,也得到陶家渡街办的支持,蒋阿姨也成了秧歌舞蹈队的负责人之一。 在这支秧歌队里,有两个特别的人,一个是吹唢呐的王大爷,一个是扮演挎筐老太太的陈大娘,这两位老人都是六七十年代来攀的建设者,如今虽已头发花白,但他们热爱生活的劲头却比时下的年轻人还要足。今年64岁的王大爷名叫王文志,年轻时就热爱文艺,笛子是他最拿手的,而唢呐是他业余时间自学的。说他俩特别,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都不好,王大爷一条腿的膝盖在一次演出时受过伤,至今走起路来还一瘸一拐。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他热爱的秧歌。陈大娘今年66岁,凤兰是队里的大爷大妈们对她的亲切称呼。看着她花白的头发和向外突出的腰,会认为她是对过去艰苦生活有很多抱怨的人,可她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追求,让我们为之感动。陈大娘因为在井下受过伤,落下了脊椎变形、腰肌劳损的后遗症,而这个病却使得她成为秧歌队里扮演挎筐老太太的最佳人选。王大爷在队里每吹到兴起时,总爱到队伍里扭上一会儿秧歌,而和陈大娘逗是他俩最经典的表演。一只手高举唢呐,围着一个挎筐老太转,使出浑身解数耍“浪”,这是秧歌表演最精彩之处,两位老人把此段表演演绎得淋漓尽致。每看到此处,在场观众都会笑起来,竖起大拇指。 随着跳秧歌舞人数的增加,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服装道具的统一、必要用具的添置、音响设备的维修费用、活动场地用电等,陶家渡街办的张炳权主任也想了不少的办法。秧歌队队员每人每月交两元钱虽然不多,可集中起来就能办很多的事情。今年66岁的马春云大妈告诉我们,她也是秧歌队的元老,见证了这支队伍。就说现在用的小喇叭吧,已经用了整整八年了,是矿机电科长吴存良从他的废品库里发现送给他们的。我们用手抚摸着小喇叭上那些凹凸不平、被磕碰过的痕迹,耳边仿佛听见它在百十号人面前所发出的那种清脆、悦耳的指令声。为了解决场地用电问题,现主管生活的矿长给有关部门打了招呼。中老年人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是矿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是矿区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他们积极主动结合矿区的主题宣传,自编自演一些歌颂好人好事、安全生产、“创卫”等上街宣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节日期间,舞龙队还专程给职工、领导拜年,使整个矿区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在采访结束时,我们又专程来到位于公路边坎上张炳权的家。张炳权今年60岁,1993年初从花山煤矿二区退休,在井下工作整整二十年,身体瘦小、说话干练的他,在陶家渡街办主任的位置上一干就是9年,现在是专门负责陶家渡街办下属7个社区场地文艺宣传、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领导。他告诉我们,目前花山矿这支中老年秧歌舞蹈队发展很快,早已打破社区与社区间的界限。由原来的单一东北大秧歌,发展成多形式、多门类、多人才的艺术团体。在他们中有女子舞龙队、腰鼓队,活动有健身球、功夫扇、竹板秧歌、印度舞、太极木兰、北京秧歌等,很受矿区广大职工家属的喜爱,自编自演的《醉夕阳》、《大脚舞》还多次受到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