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零污染的养猪场

2007-08-14 14:5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探访新山生态猪场

  实习生  耿薛航  本报记者  陈帆

  从米易县城出发,驱车40多分钟到达米易县万民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在新山傈僳族乡的生态农业生猪产业化示范基地。层层叠叠的山坡中,一栋三层楼的房屋格外显眼,那便是生态养猪场。

  养猪场前面为何还要冠以“生态”的称谓?记者进入到这个被三面环山的养猪场,探求答案。

  把好防疫关

  外人要想进入这个养猪场,还得经过三道“杀毒”程序:消毒液浸泡鞋底,紫外线照射,消毒液洗手。

  “成败在于防疫,效益在于管理”,刚进入养猪场,万民公司董事长万启明就给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有着20多年兽医经历的万启明,对于病害带给生猪养殖的威胁有着深刻的了解。

  养猪首先要解决“被污染”的问题。预防病源从外界传入便是关键。

  新山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包括,3100平方米的商品猪舍,2500余平方米的种猪繁殖场,2000余平方米的饲料、仓储、加工及办公、生活用房。全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员工平时不准离开养殖场,外面的人一般也不允许进入到养殖场。“你们进来只作短时间停留的,必须经过刚才的三道消毒措施,如果是员工回家或进城后进入养猪场则必须隔离3天以后才能够进入猪舍。”万启明告诉记者。

  目前,万民公司已投入防疫资金4万余元,养猪场全部建成后近10万元。扎实的防疫工作成为猪肉品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万民公司打造生态养猪场的第一步。

  “猪-沼-果”循环模式实现零排放

  目前,我国众多养殖企业都在探寻实现零排放的路子。

  一头猪平均每天产生粪尿约4公斤,万民公司一期工程的养猪场现圈养猪800余头,平均每天产猪粪尿3吨左右。但万民公司有一套实现零排放的“武器”,这就是“猪-沼-果”的经济循环模式。

  养猪场建有5个近7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养猪场每天产生的猪粪尿直接排入其中,通过产能利用、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供给优质晚熟芒果基地,生产绿色农产品。万民公司新山傈粟族乡设立的生态农业基地占地640余亩,养猪场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其商品猪养殖场和在建的种猪场总共占地面积不到10亩,其余的土地已被规划为芒果种植区、核桃种植区及枇杷种植区。

  在万民公司的成本账里,三大种植区只有人工费,没有材料费。这是因为肥料的来源完全可以实现自己自足。“猪粪不出基地就已经被消解完了,果树不上化肥而施有机肥,这便是种植、养殖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万启明略显兴奋地告诉记者,两个养猪场全部建成以后,产生的沼液将大大超出三大种植区的需求量,因此万民已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3000亩晚熟芒果基地对接,今后沼气也能向新山傈粟族乡的农户输送,为农村能源建设贡献力量。

  产业化经营富民

  万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养殖小区(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标准化生产,发展订单式养猪业。公司与农户签订优质肉生产协议,向农户提供优良父母代、优质仔猪、配合饲料、用药指南及相关配套技术。目前,万民公司正筹备在米易县培育10个左右的养殖小区。

  除此之外,万民公司还准备组建专合组织作为订单农户与屠宰场之间的中间人,由专合组织制定生猪市场保护价,确保农户生产的商品肉猪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0.6元统一收购。

  “现在我们的生猪还是由外面屠宰厂联系收购的,公司已计划在2009年—2010年投资建设年屠宰20万头,产肉1万吨的屠宰和肉类加工厂”,万启民认为,只有种植、养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产业化的模式经营、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在高附加值阶段做好文章,达到产值的最大化,才能保证农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