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一个名词越叫越响,一种发展模式日益引人关注:循环经济。 粗放的工艺流程,单一的发展模式,经年累月,发展与环境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由于企业环保观念淡薄,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烟尘等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曾经给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资料显示,2004年西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410多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超过190亿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超过338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1.6万吨,约占全市的一半。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警示西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堪忧。 对于西区来说,经济发展越快,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就越强。如果采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必然造成发展越快,破坏越大。如果任由生态破坏,很快就会“入不敷出”,严重阻碍全区经济建设的速度。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成为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二”选择。西区环保局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循环经济是实现西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最佳发展模式,也是拉动西区工业强区新引擎。 步入“循环”之径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循环经济3R原则中减量化原则的具体体现,能够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由“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西区紧紧围绕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确定了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建设循环型示范企业、城市垃圾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其中在建设循环型示范企业方面,着力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车间、工艺流程之间的产品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西区德胜攀煤化工公司、利源商品粉煤灰制品有限公司已被列为全市重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并力争通过3—5年左右的时间,创建2—3家省级、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同时,通过狠抓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把好项目审批关,引导和督促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两年多来,西区大力消减环境污染总量,完成限期治理项目86个,整改项目15个,关闭水泥、冶炼、小洗煤等24家污染企业。深入开展环境执法监察工作,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察力度,查处违法企业51家,对80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今年,西区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清理检查企业1500余次,关闭12个污染严重的项目。截止2007年5月,西区共审批新建项目47个,全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推行“小循环”培育资源循环型企业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细胞工程。西区近几年加大科技投入和项目引进力度,建立了一批资源循环型工程,示范作用鲜明: 总投资近23.3亿元的攀煤(集团)公司矸石电厂、华电集团攀枝花发电公司4台1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机组,已全部进入正式生产阶段,全部达到满负荷运转后,每年的发电量可达34亿度,燃烧煤矸石140余万吨,占到西区全年新增矸石量的50%左右; 庆远公司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一条年风选煤矸石40万吨的矸石风选生产线,每年可生产电煤20万吨,风选出的煤矸石则销售给水泥厂作水泥掺和料;攀枝花九鼎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矸石砖厂、市攀青焦化有限公司矸石砖厂、市和兴工贸有限公司矸石砖厂等7家矸石砖厂,总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3100万匹矸石砖,每年可消耗煤矸石约36万吨,实现产值1300余万元。 此外,在其他领域还陆续建成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如明龙金属制品厂、英俊钢铁渣加工厂等企业利用渣铁进行冶炼,翰通焦化利用焦炉煤气进行发电,万盈装饰材料厂利用高炉渣生产装饰材料,隆兴冶炼厂回收废铅进行冶炼生产新产品,民福冶金粉末厂将氧化铁还原铁粉项目…… 目前,西区“煤—电—新型建材”的完整循环已初步形成,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废弃物已基本实现了再循环和再利用。 探索“大、中循环”推动区域循环经济起飞 “大循环”和“中循环”是循环经济在更大的区域内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式,其表现形式分别是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 2006年2月20日,西区关于建立攀枝花市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总体方案顺利通过省发改委审核,并成为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区(县)之一。 2006年8月,西区区委、区政府通过市级部门积极向省上申报格里坪民营经济创业园区为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并通过多方努力,申报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此,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压抑不住兴奋的心情,他认为,针对环境“底子”不足的现状,创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区和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区域内资源、废物的“大循环”和“中循环”,将对西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西区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内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已达30多家,涉及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煤焦油深加工、荒煤气发电、渣铁冶炼、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领域,园区循环经济成分已占到整个园区的50%以上,园区资源利用产业链初具规模。上半年,园区内22家投产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6553.08万元,同比增长67.4%。完成工业增加值27571.92万元,同比增长70.4%。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渐入正轨,一批集产业基础、科技优势、关联效应、发展后劲等诸多积极因素于一体的工业项目先后竣工和投产,一批规模小、工艺落后、环保设施差、发展无望的企业被关闭。 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84家,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4家。工业实现总产值323551万元,同比增长36.22%;实现地方工业总产值210886万元,同比增长39.02%;实现工业增加值132991万元,同比增长34.3%;实现地方工业增加值81021万元,同比增长55.8%。而全区空气优良率由去年的32%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0.2%。 编后:西区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近几年,随着能源、原材料的无节制消耗,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中,西区不断探索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已成为西区工业的“新引擎”,为区域经济带来了“绿色”活力,一条支撑西区工业经济快速腾飞的大道正在逐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