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桥君 “格萨拉风景真好,活了42岁,我第一次走出这山沟去看风景。” “每年的‘三·八’节文艺活动,我们全社妇女都参加。为准备好节目,有时排练到深夜,大家都还有兴趣。” 近日,记者深入盐边县宏大铜镍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在的渔门镇双龙村采访,公司负责人夸当地村民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当地村民说是公司让他们增加了收入,使他们有了今天的生活。置身其间,一首工农和谐曲“响”在耳际。 助村民 8月3日,在断断续续下了两个星期的雨后,老天终于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这天,车行至去老盐边的冷水箐垭口,我们向右拐进了一条盘旋在崇山峻岭中的土路。稀软的土路上,车颠来簸去,沿途偶尔停下来与运矿的东风车错车,还常碰上村民填路坑,10公里的路花去半小时。“这么偏僻的山旮旮,这里的人穷得很哟?”错车时司机和我聊起来。“以前穷,现在不了。这里有一个矿山企业,公司给他们活干,双方相处得好,村民渐渐富起来了。” 宏大铜镍有限责任公司是通过竞标购买政策性破产企业组建起来的民营企业,采矿区在双龙村七社,有9.5公里公路在高坪乡团结村团结社。2002年进场生产,公司就将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作为企业考虑的问题之一。“山区村民相对贫困,我们得想办法给他们一些支持和帮助。”公司副总经理周晓白说。为此,公司制定了一条原则,只管生产,其余的活交给村民去干。 8月3日,在公司的会议室里,双龙村七社社长周福安向记者盘点:公司交给七社看管5公里公路,每年12000元;看管尾矿坝和尾矿沟,每年4.5万元;修堡坎,每立方米150元,三年来修了近5000立方米;修宿舍给了1万元;新开一条2.2公里的路,公司给了20多万元;村民修条工厂到社上的便道,公司资助2万元;此外公司每年投入10多万元对公路进行一次大修,每年还要垒一次尾矿坝,这些活都由村民来干。村民卖力地干,工程质量好。全社每年因此收入40多万元。家家户户除搞农活外,都有经常性收入。有的村民还买了东风车、拖拉机运毛石或蔬菜。 “要不是公司这样做,我们有劳力都没地方使。”村民陈应禄说,他家有四口人,一个孩子上初三,一个孩子上小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如果外出打工,孩子管不了,还兼顾不到地里的活计,是公司让他一举三得。 赢信任 如果说公司给活干,只是得到了村民的初步认同;那么公司主动让处于危险点的村民搬迁,则赢取了村民的心。 宏大铜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前,原是一家国有企业,已在此生产10多年。有2户村民住在陷落区附近,4户住在高压线下,5户村民住在尾矿区。为保证这些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公司提出搬迁。将各户所属土地、房屋、林木、无法移走的器具等详细登记,按规定标准,公司支付了50万元。村民或购买同村的房屋,或择地新修,都满意地迁入了新居。 双龙村七社共搬迁了5户。周福安翻出了当时的协议,还带记者来到搬迁户周显付和周显树家。周显付家有6间房子,四合院;周显树家修的两层砖房,家中除一般家电外,还有电冰箱,自用小型打米机。“其它都不说了,搬迁后交通方便多了。”周妻告诉记者。 信任是相互的,信任产生的回应力不可估量。社长周福安说,为保护公司的安全生产,社里成立了一支由22名青壮年组成的抢险队。平时各忙各,一遇险情,立即到场。长年负责看守尾矿坝和尾矿沟的白西康告诉记者,每年雨季都要发生险情,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在深夜,抢险队都随叫随到;如果险情严重,其他村民也应声而来。 白西康说,2005年8月份的一天,凌晨4点多钟,尾矿坝被洪水冲出了一道口子,他立即通知社长。10分钟内,七社老少仅有170多人村民就来了近50名,口子很快被堵住。 谱和谐 相互信任,什么事都能做到“双赢”;“双赢”谱写和谐曲。 旱季缺水,企业要生产,村民要种田,以前的国有企业因与村民争水曾停产两个月。宏大铜镍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与村社沟通,采取向村民买水的办法,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经双方协商,村民在此期间不种水稻,改种玉米或烤烟,公司按照受影响的田亩数及每亩产量的市场价格给予经济补偿。村民对此很满意。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前种一亩水稻挣1200元,加上小麦这一季400元,一亩田顶多能挣1600元;现在公司给他们每亩补偿1000元(周社长说今年增加到1200元),他们还可以种玉米或烤烟,小麦这季不受影响,一亩至少能挣2200元。公司也没因此停产一天。公司负责人周晓白说,“要是象以前那样停产两个月,我们公司将损失2000多万元”。 相互信任催生出融洽的工农关系,令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常会动到村民的土,伤到村民的庄稼,但事后都能协商解决。几年来,公司从没与周边村民发生一起纠纷。 每年年底,公司和七社村民都要联合召开一次年终总结会,社长公布当年的各种收入,计算每家应得的款项,并发放给他们;对来年作一下安排。这天,村里杀猪宰羊,跳舞唱歌,好不热闹。 每年的“三·八”节,公司出一部分钱,并组队参加村上举行的文艺活动。双龙村七社妇女组长廖德碧说,我从镇上买来碟子,教大家跳舞,全社妇女都来参加,有时排练到深夜,大家都还有兴趣。如今,双龙村七社村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有一半的村民有电磁炉和电冰箱;大部分家庭有摩托车或拖拉机,有6户买了大东风车;干活的成年人都有手机。最让全社妇女和全村老党员津津乐道的是,今年3月9日和7月1日,周社长带领他们免费去格萨拉玩。“格萨拉风景真好,活了42岁,我第一次走出这山沟去看风景。”宋元平说起这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沿着山坡采访到山脚,不知不觉将近傍晚六点。回头望去,夕阳下玉米须闪闪发光,公路上机动车匆匆忙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