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植根西部沃土 孕育光辉未来

2007-09-05 08:21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陈帆 阅读

记奋进中的攀枝花学院

  本报记者 陈帆

  二十四年风雨磨砺,二十四年成长辉煌。

  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重工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攀枝花学院在攀西大裂谷的怀抱中诞生;短短24年中,昔日的荒山,逐渐变成了今天美丽的校园,攀枝花学院在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8700多个日日夜夜,不经意间,已如滔滔金沙江水逝去。留在攀枝花学院的,是白手起家的艰辛,是激励全校师生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攀枝花精神,是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宏伟跨越!

  扎根西部 风雨中的成长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开发建设攀枝花的英明决策。那时的攀枝花气候恶劣、交通闭塞、人烟稀少,被称为“不毛之地”,工作、生活异常艰苦。攀枝花人经过40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将这里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百里钢城”,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

  攀枝花学院的办学史就是一部传承攀枝花精神的创业史。

  “攀枝花学院始建于1983年,原名攀枝花大学。”这是记录在攀枝花学院档案中的一句话。简单的一句话,是攀枝花学院在经历风雨后的淡定与从容。

  建校之初,呈现在全国各地招聘来的教师眼前的是无校舍、无设施、工作生活环境差的校园。为了尽快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早期的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工作。

  风雨之中,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如阳光沐浴。建校初期,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就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并为原“攀枝花大学”题写校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到校视察时指示“办特色大学、育创业人才”;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黄启龙、杨超、杨汝岱、张学忠、蒋明宽、张中伟等同志和教育部领导都曾到校视察并指导工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多次到校调研,帮助学校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困难。

  攀枝花学院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一座占地84万平方米的美丽校园拔地而起。近年来,围绕本科教学工作,攀枝花学院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5.4亿元,校舍50余万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5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馆藏纸制图书101.34万册,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中心各1个、省高校类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

  如今,美丽的攀枝花学院如同一颗镶嵌在攀西大裂谷的明珠。这绿树成荫的校园,是辛勤耕耘的教师们成就光辉事业的平台,更是莘莘学子实现人生腾飞的基石。

  桃李芬芳 人才输出的摇篮

  1984年,攀枝花大学首届仅招收了3个班120名学生。

  今天,攀枝花学院生源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校生已达1.2万余人。

  清晰的对比,印证了攀枝花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取得的成功。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攀西地区人才队伍的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

  攀枝花学院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围绕攀西大裂谷资源开发,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创业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攀枝花学院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方法改革,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攀枝花学院的学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近年来,报考该校的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新生第一、二志愿录取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每年均保持在90%以上。自建校以来,从攀枝花学院共走出了2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当中不少人已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骨干。

  攀枝花学院广大毕业生秉承攀枝花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奋踏实、敬业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开拓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达80%以上,认为攀枝花学院“培养的人才实用”,毕业生“爱岗敬业”、“综合素质好、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的业务技术水平,能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共融共生为地方发展添力

  “攀枝花大学就像攀枝花树一样深深扎根于攀枝花这块土地上,我们就像攀枝花树上绽开的鲜花一样,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奉献给攀枝花,奉献给党、国家和人民。”

  这是24年前,在攀枝花大学成立大会上,一位学生代表的发言。

  正如这位学生所言,从创建那一天起,攀枝花学院就被定位为服务攀枝花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该校又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攀西,面向四川,辐射西部,走向全国。

  攀西裂谷资源丰富,地方建设对人才需求巨大。根据定位,攀枝花学院积极与地方大中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几年来,攀枝花学院先后与攀钢(集团)公司、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攀煤(集团)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相关专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001年升本之初,攀枝花学院仅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本科专业,22个专业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攀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要求,学校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努力建设好现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拓展新专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结构,并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人为本,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至2007年,攀枝花学院本科专业已增至32个,专业方向64个,涵盖了理、工、文、法、经、管、医7个学科门类。

  为适应地方资源开发需要,攀枝花学院依托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2004年12月,攀枝花学院与四川龙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共同建设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验室协议,合作开展“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新流程工艺研究”。经四川省科技厅鉴定,该合作项目自主创新开发的新工艺可对钒钛磁铁精矿中的铁、钒、钛实现有效分离,工艺流程短、能耗低、环境好,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是我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取得的重大突破性创新,推进了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项目研究成果正进行产业化建设,今年底将建成规模为6万吨/年的工业示范装置,待明年二期工程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奋进中的攀枝花学院迎来了又一个历史发展机遇。今年,攀枝花学院迎来了教育部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推进全校各项教育事业发展的契机”,攀枝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国钦表示,本次评估对学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攀枝花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深化改革,逐渐提高办学层次,建设地方高水平教学型大学,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学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