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委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一宏伟目标,给我市下一步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在实施中我们如何发挥优势,攻坚克难?日前,记者采访了市委常委、副市长赵辉。
“市委提出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攀枝花在新时期发展的战略定位,符合攀枝花实际。它也为我市在新时期凝聚人心、凝聚社会、凝聚资本、凝聚力量,充分发挥优势,乘势而上,走出一条特色经济强市之路,指明了方向。”赵辉一语道破关键。 他进而告诉记者,从资源角度看,攀枝花钒钛资源占我国钒钛资源总量的94%,且钒钛资源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从产业发展看,进入21世纪后,我市钒钛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通过不断发展,目前,我市钒产业已形成3家千吨级的企业,且五氧化二钒、五零钒铁、八零钒铁、氮化钒四大产品齐全,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涉钛企业已达65户,涵盖了钛精矿、钛渣、钛白粉、四氯化钛、海绵钛、纳米二氧化钛等钛化工、钛金属两大生产流程,业已形成钒钛综合资源开发多元化投资的格局,钒钛产业初步呈现集群效应。我市钒钛产业重大关键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攀钢国家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对钛精矿进行微细级吸收,选矿能力和收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恒为制钛有限公司攻克的海绵钛生产技术等都推动了我市钒钛产业的发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2006年,我市钛精矿由过去的年产10万余吨,提高到了80万吨,同时,钒钛磁铁矿中金属元素回收,在过去铁、钒、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铜、钴、镍三种元素,并生产出了阴级铜、氯化钴、碳酸镍,资源回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钒钛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攀钢的国家级技术中心、攀枝花学院的四川省钒钛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我市面向国内外的科研奖励政策和五个有关高钛型高炉渣提钛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为钒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不断充实、完善的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进入钒钛领域提高了资金保障,可以说,目前,我市钒钛产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市委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此外,市委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资源综合利用要有新举措、新方法、新理念的号召,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攀枝花应有贡献的具体行动。 “关键瓶颈技术需要进一步攻克、资源综合利用率要有新的提高、环境保护要有新的举措、融资渠道和资源利用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面对机遇,赵辉点出了我市钒钛产业加快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在我市40余年开发建设的历程中,专家、学者们对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展开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成果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或实现产业化,现在,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找出问题的结症,攻坚克难,并把“点”的突破集成起来,变成一个科学、经济、合理的技术流程,开发出一套适合我市钒钛磁铁矿特点的工艺装备,突破产业化瓶颈。目前,我市钒钛产业集群已形成,但总体技术装备不高,为此,要以外界、行业和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我市环境问题的关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标准。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哄而上,要在现有的技术工艺水平上,尽可能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处理好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关系。要运用产业投资基金、上市等更好的融资工具,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为钒钛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钒钛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利用领域,要在现有的开采规模上,着力研究高钛型高炉渣的综合利用、直接还原新流程等,实现高效选矿,不断延伸产业链,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同时,在发展中还应处理好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企业的社会协作。 谈及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壮大钒钛产业中的措施,赵辉告诉记者,目前,市委已响亮地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发展的战略定位,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同时,我市还对鼓励发展类的钒钛产业,推出了财政补助配套设施、地方税收优惠等措施,出台了《攀枝花市关于推行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在项目审批、核准、环评等方面,将其纳入“绿色通道”,在严格标准的情况下,简化办事手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此外,在争取国家、省上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钒钛产业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 采访结束时,赵辉告诉记者,我市力争在“十一五”末左右,形成年产钒渣30—40万吨、钒制品3万吨、150—250万吨钛精矿、30万吨以上的钛白粉、1万吨钛材的生产规模,钒、钛产业分别实现50亿和100亿的产值,开辟钒资源利用新领域,并以钒钛产业的发展,带动其配套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分享发展的成果,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钒钛之都、特色经济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