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嫦娥”首选明日18时左右飞天

2007-10-23 09:43 来源:新京报 作者:鲍颖 阅读

目前卫星和运载火箭已转入发射区,预计31日开始奔向月球

  西昌发射基地远距离测发中心的测控大厅可容纳数百名技术人员就坐,每人均有专用电脑。 本报特派西昌记者 王申 摄

  (记者鲍颖)国防科工委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24日18时左右。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在介绍卫星现况时表示,目前“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经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

  “嫦娥一号”在成功发射后将在地球轨道上经历3次调相轨道变轨,预计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11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经历3次近月制动后,进入127分钟工作轨道。预计11月下旬,卫星将传回第一张月球图像。此后,卫星将继续工作一年的时间,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李国平介绍,这次绕月探测有5大工程目标,分别为: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

  李国平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活动已邀请部分国外航天局的代表现场观摩。中国愿同国际同行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 新闻背景

“嫦娥一号”发射过程倒计时

  (以点火时刻为零点)

  -36小时:部分系统进行最后一次“健康体检”。

  -12小时:进入发射前功能检查状态。

  -8小时:进入发射程序,各系统进行辅助准备。

  -7小时:加注液氧。

  -5.5小时:加注液氢。

  -2小时:进入射前系统。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这时开始下发。

  -40分钟:3号塔架回转平台开始展开。

  -15分钟:最后一批人员撤离。

  -90秒:转电。从地面给系统供电,变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60秒:从塔架后伸向前塔的橘黄色电缆摆杆此时摆开,准备为火箭点火、发射。

  -40秒:01号指挥员开始报告倒计时。

  -30秒:牵动。是过去发射系统的专有命令,尽管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有关系统,但这一程序沿用至今。

  -10秒:点火倒计时。

  0秒:点火。

  3秒:起飞。

  ■ 现场

全航区合练 测量船布阵

“嫦娥一号”发射前举行最后一次指挥部会议

  本报讯 (特派西昌记者李静睿)昨日下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测控系统的全航区合练。此前,各方人员已进行了“嫦娥一号”发射前最后一次指挥部会议。根据专家评审会的内容,指挥部认为目前发射准备工作“非常顺利”,“长征三号甲”与“嫦娥一号”的状态均正常,完全可以按预定时间发射。

  合练共历时四小时

  昨天下午进行的全航区合练,特别针对测控设备、观测节点以及测量船进行演练,包括了发射场、位于市区的指挥控制中心,以及宜宾、贵阳、西安的测量站和远洋测量船。据了解,两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昨日已顺利抵达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执行“嫦娥一号”海上测控任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程静表示,全航区的航区合练是指所有相关人员均按照这个时间节点,“该做什么事情,捕获什么信号等等”,但是所有信号均为虚拟。本次合练共历时四小时。

  “嫦娥”进入加注发射阶段

  程静在昨天的新闻见面会上表示,就发射“嫦娥一号”本身来说,“应该是没有令人担心的问题”。

  根据程静的介绍,目前“嫦娥一号”已完成技术区测试、发射区测试,进入加注发射阶段。火箭加注的燃料有常规燃料和低温燃料两种,常规燃料的总重量达200多吨,在发射前36个小时开始加注。而低温加注的液氧和液氢则分别在发射前7小时和5.5小时开始进行,“低温加注是发射前最危险的环节”。

  由于液氢、液氧均极易挥发,因此在加注到一定液位时,工作人员需不停补加燃料以保持液位,直到发射前最后两分钟。液氢挥发后形成的气体极易引发爆炸,程静比喻称,“一粒米从一米高度下落到地上所产生的能量,就可以让液氢爆炸。”

  程静称,虽然加注时尽量会减少在火箭附近的操作人员,但是必要人员依然会在现场。“最明显的是加注管道跟火箭连接的部位,这里不断会结霜,严重的话会结冰,结冰就会导致发射失败,因此这里一直有人用惰性气体吹掉霜冻”。

  程静强调,“不管是出现何种意外,我们都有相应的对策,相应的人员来处理”。

  ■ 探访

点火指令从测发中心传出

“嫦娥一号”发射时,各种信息将集中汇总至该中心

  (特派西昌记者李静睿)据悉,“嫦娥一号”发射前的点火命令将从西昌发射基地远距离测发中心发出。日前,本报记者前往测发中心实地探访,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测发中心大厅在发射时,将会成为“嫦娥一号”的“心脏”所在。

  距离3号发射塔约1.5公里的远距离测发中心为两层白色小楼,由于有一座小山阻隔,在测发中心并不能直接看到发射塔的情况。据内部人员介绍,这个被简称为“561”的测发中心是近两年所建,迄今为止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嫦娥一号’是第三次”。

  据了解,在发射时,专家和现场决策人员都会坐在561中心,各个方向的信息也都会集中在这里汇总。测控大厅前方的大屏幕上,届时将会出现火箭的画面信息,各种测量数据和设备自身的信息等,也将在这里汇总。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已有部分技术人员在大厅内进行调试工作。

  据了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指挥员李本琪很有可能成为本次“嫦娥一号”发射指挥员,届时他将下达点火及倒数十秒命令。李本琪今年37岁,7年中已组织指挥发射5种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他10次担任“01”指挥员,均成功将火箭送入太空。

  ■ 外围

发射当天附近小学推迟上课

  为保证发射现场安全,包括聚集在西昌600多名记者在内的2000多名游客,将被安排在指定区域内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目前对外公布的两个观看点距离发射现场有4公里多,一个是专门修建的“奔月楼”,一个是牛头山。当地几个乡镇数万民众,将在卫星发射前2小时内被疏散到指定安全地带。一位当地负责人称:“发射当日,附近的小学都要推迟上课或者放假”。

  《东亚经贸新闻》供稿

  ■ 释疑

如何选定发射时间

如24日-26日不符合发射条件,再次发射时间可能为明年上半年

  (特派西昌记者李静睿)“嫦娥一号”为何计划于10月24日-26日择机发射,并且首选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18时左右?昨日,本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如这三天内不具备发射条件,再次发射窗口时间可能为明年上半年。

  10月共有两个时间段适合发射

  据该权威人士介绍,理论上来说,每年只有两个时间段具备卫星发射条件,“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有一次,其中上半年在四五月间,下半年则为10月与11月”。“嫦娥一号”最初拟定的发射时间亦为今年4月17日,但由于当时的安全准备尚未做到尽善尽美,“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充分,就放弃了那一次发射窗口”。

  10月也共有两个时间段适合发射,一次为10月9日左右,“但是那一次受月食月震阴影等等的影响,所以被剔除了,最后确定为24日-26日可以发射”。而最终之所以选择24日为首选发射时间,是因为即使当时天气太过恶劣而放弃发射,也可以选择25日或者26日同一时刻发射,“当然整体设计会有所改变。比如24日发射的计划是绕地球三圈,如果25日发射,就会变成绕两圈”。据了解,目前所有预案均已做好,一出问题均可迅速调整。

  科学家测算倒推出具体发射时间

  而之所以选择18时左右发射也有特定原因,该人士介绍,当中包括“地球月球公转自转的影响,上天之后卫星的姿态,太阳能舢板在地球阴影里的时间长短”等等。按照要求,卫星展开太阳板后要对着太阳光,并且要求尽量垂直,在地球阴影里的时间越短越好,以提供更多的能量,“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正对太阳的”。科学家们经过测算时间,再对其进行倒推,最终确定了发射时间为18时左右,并且证明在接下来的35分钟内均符合发射要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