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总投资2000多亿,成都试验区建设强力启动

2007-12-18 09:14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喻奇树 姚长寿 阅读

成都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昨日举行

市政府报告首次完整提出成都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设想

  (记者喻奇树姚长寿)探索包括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农民工失业待遇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推进城乡统筹的办法和措施……昨日,在成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作了关于推进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专题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成都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设想。

  今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深入研究试验区建设规划、交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大问题,听取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后,《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总体方案(草案)》于日前编制完成。

  葛红林在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专题报告中表示,在巩固和发展近五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成都将重点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等八个方面的重要改革和制度创新。

  在报告到成都试验区建设启动工作时,葛红林说,今年6月以来,成都市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重点加强了试验区建设领导;完善了“全域成都”规划;深化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了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了“三个集中”步伐;加大了“三新”突破力度。

  在重大项目推进方面,包括连接二、三圈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将陆续上马,总投资将达2000多亿元。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将加快推进并联审批、扩权强县、改革金融体制等举措,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

  葛红林还表示,预计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0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超过92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78亿元,按同口径比分别是2002年的5倍和3.6倍。

  在本次大会上,代表们还将选举出成都市出席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成都试验区建设总体设想解读

  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

  -华西都市报记者姚长寿喻奇树

  昨(17)日,在成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作了关于推进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报告,公布了试验区建设初步方案———

  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7年,“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巩固成都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的战略地位;把成都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确保成都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基本思路

  坚持“全域成都”理念,全面提升城乡统筹水平;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人民群众在试验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八个重点

  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1、与成渝经济区对接

  按中心城区和二圈层加快聚集生产要素,集中打造产业密集带和城市密集带,成为建设“全域成都”的龙头和战略支撑。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市域范围内各类规划满覆盖。统筹编制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各层次、各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加强与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对接。

  2、设耕地保护基金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支持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建立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推动规模化经营。

  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配套推进相关改革,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市场,允许通过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联营、抵押等形式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农村房屋产权流转的办法和途径。

  3、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加快组建成都农村商业银行;推动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转移分摊机制。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全面建立农户信用档案,逐步实现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联结。

  引导农民新居建设,设立统筹城乡产业投资基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发展壮大各类政府性投资公司,支持其通过发行市政收入债券进行融资。依托重大产业化和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政府性项目中部分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具有一定现金流的资产整体打包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探索建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区域性林木产权交易市场和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规划区域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集中发展区,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后台服务机构落户成都。鼓励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开展金融企业综合经营试点。积极在成都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成都发展银行。

  4、农民和市民享受同质生活

  健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民解决好进城后的就业问题;扶持农民进城居住。建立健全政府援助和市场供给相结合的住房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住房制度运行与支持体系,对进城工作生活的农民,鼓励和支持其购买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质化生活待遇,使其真正转变为市民。

  深化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城乡人口新的管理办法。对落户转移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在享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探索其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分配的途径和办法。按照产权明晰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民,让农民持股进城。

  5、乡镇(街办)重管理重服务

  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的重心下移到区(市)县。探索将部分县级行政管理职能、社会管理权限、行政执法职能向乡镇延伸的有效方式,促进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强化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减少或取消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职能。根据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完善市域范围内设区建制。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改善民生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贴、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

  开展村级综合改革试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动村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进行分离,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在城市近郊和有条件的场镇区域,推动村级事务管理向城镇社区管理转变。

  进一步健全公推差额直选制度,完善乡镇干部公推差额直选,并逐步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组织延伸。

  6、就业社保市民农民一个样

  以创业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扩大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健全维护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保障依法享有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各种权益。

  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办法,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加快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之外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办法。

  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

  完善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建立符合农民工从业特点的工伤浮动费率机制。探索建立农民工失业待遇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农民工大病和门诊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农民工综合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的办法。

  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年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差距。

  7、公共服务

  教育:上高中也是接受义务教育逐步把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推进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和师资流动。逐步实现区(市)县域内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待遇基本统一并逐年提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探索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实行延长一年的免费职业教育制度。

  卫生:每个村都要有卫生院(站)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村)建好一所公立卫生院(站),推动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互动。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文化: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城乡文化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完善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经营性文化场馆优惠服务制度和文化义工服务制度。

  8、筹措生态建设资金

  探索资源环境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体制,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三级监管体系。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措生态建设资金,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全市绿地建设,加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城乡能源供应、污水处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设施、防洪设施等的整体协调,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共建共享基础设施。

  加强节能减排和节水、节地、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引导环保产业集约发展。探索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节水、节地、节能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污染治理机制,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全面反映各种成本的资源价格体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