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我们的2007:市民眼中的“惠民行动”(上)

2008-01-01 19:08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徐铭 等 阅读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7年十六项“惠民行动”目标,其中有8项涉及农村,分别是: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开展农民工技术培训5000人次。

  ▲完成1.1万口沼气池建设;完成民族地区500户“一池三改”工程,解决2000人生活用能源问题。

  ▲解决3.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完成24所土木结构村小改造,彻底消除民族地区村小土木结构危房校舍。

  ▲完成20个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和171个村级宣传文化中心建设。

  ▲完成135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完成4个民族村通电工程,解决4061人的用电问题。

  ▲完成3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改造;完成200-300例贫困残疾人白内障复明手术。

  看书去

  最近,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村民鲍进操对电脑知识感起了兴趣,新建成的村宣传文化中心阅览室里的电脑书正好满足了他的需求。阿署达文化中心建成后,当地村民再也不用奔波1小时到镇宣传文化站去借书了,村文化中心现有2000多册书,到一定时期,镇文化站和其他村宣传文化中心的书籍还将流动交换。鲍进操高兴地说“这真的是将文化送到了家门口。”      (赵吉源)

  文化设施

  年终盘点:农村基层组织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2006年就开始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全市20个乡镇宣传文化中心、17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宣传文化中心已全部建成。

  市民点评(刘朝国 米易县撒莲镇摩梭村干部):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我对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太了解了,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民,文化中心在此大有可为。

  亮 了

  米易县撒莲镇金花塘村村民万秋洛点亮家里的灯,照亮了他的笑脸。金花塘村位于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这里居住着2000多名彝族同胞。由于山高路险,没有通电,他们照明要靠明火。“今年3月,村里来了许多人,他们又是立电杆、又是架电线。现在,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通了电,告别了烧火照明的日子。等今后条件好了,我们也要买些家用电器,在山上过城里人的生活!”万秋洛说。

  (本报记者 徐铭)

  通电

  年终盘点: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盐边县温泉乡野麻地村、大窝凼村、红果乡白沙沟村,米易县撒莲镇金花塘村的通电工作纳入全市“惠民行动”。到年底,以上4个民族村的通电工程已全部完成,解决了我市4061名少数民族群众的用电问题。

  市民点评(龙晓洪 市级机关职工):今天,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没有电的日子。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告别了没有电的生活,亮的不仅是灯,还点亮了他们的生活。

  过戏瘾

  彭远荣婆婆家的电视终于可以收到戏剧频道了,坐在家里从早到晚过戏瘾,82岁的老人家乐开了花。彭远荣是盐边县渔门镇朝门村人,今年9月17日,“村村通”工程进了朝门村,以前只能收几个频道的电视,现在能收到20多个。  (本报记者 杨辉)

  广播电视“村村通”

  年终盘点:市广电局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配套资金,严把质量关,截至目前,全市135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已圆满完成,并完善了“村村通”工程的维护管理体系。

  市民点评(李晓清 攀煤(集团)发电公司干部处干部):这项惠民政策及时地、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了基层,兑现给了农户,不但农民非常满意,作为城里人,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城乡差距就会逐渐缩小,有利于攀枝花和谐社会的构建。

  巴适了

  “以前上山砍柴是又苦又累,还影响环境。”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大竹村村民陈昌富一边用沼气烧饭,一边与家里人说着沼气的好处。今年6月在政府的补助下,老陈自己出了2500多块钱,打了口沼气池,还将厨房、厕所、猪圈全部都改造一新。“养3头猪就可以满足全家的沼气需要,既不用砍柴,厨房也不再到处是灰,一扭开关,就可以煮饭、炒菜,干净、清洁又巴适!”老陈赞不绝口。

  (本报记者 陈旭耀)

  建沼气池

  年终盘点:今年,我市完成了农村沼气池建设1.1万口,建池普及率达到62.4%;完成了民族地区500户“一池三改”工程,解决了2000人生活用能源问题。

  市民点评(王平 市水利农机局):农村沼气池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此,也带来了农村生活习惯的变革。

  赚钱啦

  “今年芒果比去年多卖了一万多元,有技术含量的水果就是不一样,好看、好卖、价钱还高。”仁和区总发乡立新村村民乔顺容家的芒果今年丰收了,她说都是因为掌握了优植技术。乔顺容家种了十几亩的芒果树,今年,村里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对果农进行农技培训,还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由于病虫害防治得当,施肥、护理科学,乔顺容家的芒果长势喜人,个头大、卖相好,在市场上卖出了好价钱。图为今年夏天乔顺容(图中)在自家地里接受芒果种植技术现场辅导。   (本报记者 杨辉)

  技术培训

  年终盘点:今年我市超额完成农民、农民工培训目标任务,仅1-11月份,全市就共培训农民工851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70.34%;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完成308715人次,完成计划目标任务的102.95%;培训骨干农民220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带动农户科技推广10292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02.92%;农民工阳光培训262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1.2%。

  市民点评(熊茜 私营企业员工):对技能和知识的渴求不分地域,不分工种。农民工和农民朋友因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技能培训受限,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送知识和技能上门,其实就是将赚钱的方法送上了门。

  重见光明

  12月20日,前进镇68岁的林先芬大妈到芒果地里侍弄芒果苗,看着嫩绿的果苗,眼里满是欣喜与期待。而此前,因患白内障而失明10多年的她,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别说帮家里干活了。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对3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纳入“惠民行动”,林先芬大妈经过体检获得了手术机会,于今年9月前往医院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现在双眼视力达到了1.0。

  (本报记者 刘珂言)

  助残

  年终盘点:2007年,全市共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362户,其中,对房屋太破旧的危房进行拆除新建的占85%。该项“惠民行动”的实施惠及全市30多个乡(镇),改善了362名贫困残疾人和2000多名残疾人家庭成员的生活条件。同时,全市共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315例,超计划15例,脱盲率达到99.2%,脱残率达到98%。

  市民点评(曹练 敬仁堂医药公司):残疾人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改危房、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等,不仅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贫困残疾人生活的关心,更体现了政府广惠民众、共建和谐的决心。

  水!

  挑水喝曾是仁和区啊喇乡永富村村民最头疼的事。龙泽云一家的生活用水全靠挑河沟中的水,尽管水浑浊难喝,但龙泽云一家还要节约着用。今年,随着饮用水安全工程的推进,啊喇乡建起了集中供水点,龙泽云一家告别了吃河沟水的历史,干净卫生的山泉水直接接到了他家中。(本报记者 陈旭耀)

  年终盘点:今年,我市超额完成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目标任务。到12月底,完成投资共1994万元,项目区农户投入工日22.09万个,修建工程625个,其中集中供水工程51处,分期供水工程574处。解决了全市34个乡(镇)74个村4.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日供水能力4120立方米,完成惠民行动目标任务的120.22%。

  市民点评(胡维光 攀枝花市水务集团公司退休职工):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促进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消除了饮用水不安全对群众健康造成的威胁,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看,新教室哦

  告别简陋、昏暗的校舍,盐边益民乡砟石村小学的孩子们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过去,村小由于年久失修,土木结构的校舍常年漏雨,而且墙体开裂、门窗朽烂,存在安全隐患。现在,砟石村小的老师和孩子们不再为此担心,“惠民行动”的春风拂过,他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校舍。

  (本报记者 徐铭)

  修村校

  年终盘点:今年,我市“惠民行动”计划完成24所土木结构村小改造,彻底消除民族地区村小土木结构危房校舍。到年底,此项工作已全部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市民点评(代娜 个体工商户):教育是强国之基,党委、政府花大力气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教学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0